“平整光滑,色澤均勻,簡直就是一件工藝品。”近日,蘇錫常南部高速公路指揮部組織到公司太湖隧道項目部檢查時,總監萬秀貴指著剛脫模的過渡段側墻清水混凝土對無錫市公共項目建設中心徐林部長如是說。
太湖隧道項目作為國內首條超長超寬的水下隧道,質量要求極高,不僅要做到“滴水不漏”,還要達到“錦上添花”。項目部在隧道敞開段和過渡段的側墻及頂板部分采用清水混凝土工藝,達到混凝土表面光滑、色澤均勻且棱角分明的天然裝飾效果。
曾建功港珠澳橋隧工程清水混凝土研究施工的港灣院項目負責人谷坤鵬這次帶領原班人馬進駐太湖隧道項目。他說,太湖隧道清水混凝土的建筑面積是港珠澳橋隧項目的3倍,特別是在隧道出入口頂板部分用的是白水泥作為清水混凝土原材料,這樣做成的頂板,不僅平整順直,而且更加白亮美觀。
為保證清水混凝土質量,項目部協同港灣院組成攻關小組進行混凝土原材料優選、配合比試驗,同時對模型試驗驗證模板、脫模劑及混凝土澆筑、振搗,拆模、養護和表面保護施工工藝及抗裂試驗進行研究,形成了太湖隧道工程超大尺寸明挖湖底隧道清水混凝土施工的關鍵技術。
在側墻清水混凝土的多次模型試驗中,防裂抗裂是重中之重,科研攻關小組反復研究試驗,最終采用在側墻內加設循環冷卻水管系統的方法,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熱,形成清水混凝土施工防裂縫溫度場平衡系統技術,較好地解決了清水混凝土的裂縫問題。
項目常務副經理顧曉彬說:“項目部在石料進料系統上設置了專門的石料清洗機。在料倉中設置了專門用于生產清水混凝土的砂石料倉。經過多次試驗和比較選用了專用的優質減水劑,以確保清水混凝土的原材料各項指標得到嚴格控制以滿足設計施工要求。”
項目部還通過大量的現場模型試驗,最終選用了芬蘭進口WISA木模板。這種模板抗變形能力強,周轉次數多,使用效果好。在混凝土澆筑時,每個振搗點都由專人用秒表記時,嚴格控制振搗和提棒時間,確定合理的振搗間距,控制分層厚度不大于50厘米,保證了在氣泡充分排除的同時,又不會出現過振現象。目前,現已形成了模板拼裝、支撐、刷脫模劑、上止漿條、混凝土澆筑振搗和成品保護等施工成套技術。
配合比是清水混凝土成功與否的核心技術。項目部經過上百次的室內小模型試驗和現場不同尺寸的大模型試驗,終于形成了符合太湖隧道清水混凝土施工要求的配合比,并通過業主、監理和第三方試驗單位的驗收,在太湖隧道過渡段首節側墻清水混凝土施工中獲得成功。
看著光潔亮麗形同工藝品的側墻,蘇錫常南部高速公路建設指揮部總指揮夏文俊說:“中交三航不愧是央企,做的產品像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