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晚6點,王森打開電視調至CCTV13頻道,此時離欄目還有1個小時,然而,他已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早早守候在電視機旁,搓著手指,不時望一眼手表。
“老婆,央視要播出我的那篇報道了。”王森拉來正在做家務的妻子,想與其共同見證這偉大的時刻。妻子依偎在王森身邊,嘴里說著:“一個月沒日沒夜的干活,有結果了?。”她心里知道,為了架起這座直通央視的橋梁,王森可是費盡了心思。
王森從事影像工作10余年,潛心研究攝影、攝像,取得了傲人的成績,先后獲得交通部、中交集團攝影比賽大獎,上過人民日報,被中國交通報聘為特約記者,簽約人民圖片網,連續數年榮獲三航局優秀通訊員。
縱然,作為一名資深攝像師,王森接到央視駐浙江站拋來的“繡球”——央視《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之浙江人的活法兒課題,心里也是直打鼓。央視對素材的要求頗高,且有幾十家單位同臺競技,要想脫穎而出被央視選中,必須亮點突出。
什么樣的題材會讓央視記者感興趣,這是放在王森面前的首要問題。
經過層層篩選,王森最終選定馬來西亞海外項目作為拍攝地點,寧波分公司在馬來西亞承接了多個大型項目,成百上千的建設者遠離家鄉投身其中,為一帶一路建設做出了貢獻,這種勇于承擔、奮斗不息的精神到得了央視記者的認可。
這時,央視對被拍攝者提出了要求:普通話標準、不能怯場、顏值要高。一次偶然的交流,讓王永飛進入了王森的視野,這名28歲的小伙子精神氣質佳,且具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個不錯的人選。
很快,拍攝方向確定下來,一切準備就緒。然而,架起直通央視的橋梁,遠遠沒有這么簡單,在正式拍攝前,王森每天要花一半的精力在此次拍攝的前期準備上。一遍遍根據央視老師的要求優化王永飛的出鏡稿,不斷完善分鏡頭腳本,通過視頻連線的形式進行預排練。1個月的時間,王森與央視記者溝通300余次,指導排練37次。每次有微信消息過來王森都是“秒回”,妻子抱怨對自己都不曾如此上心。
做足充分準備,可是拍攝依舊出現問題,拍攝時受日照光線角度、走路速度、海風風噪等干擾因素影響,視頻效果并不理想。
想要拍出最佳效果,王森心里知道,無捷徑可循,只有不斷的調試。常規下,一個分鏡頭拍攝3-5遍即可,為了達到最佳效果,首個分鏡頭就拍攝了21次。“要把握好光線角度與背景亮度。”記者顧聞提出拍攝建議。
要兼顧好光線角度與背景亮度這也是專業攝像者經常遇到的“頭疼事”,拍攝時光線達標了,日照的角度發生變化,背景的亮度隨著發生變化,需要不斷的嘗試,找到最佳角度。
困難不僅如此,拍攝時還要完善拍攝角度,走路速度,時刻注意海風吹來的角度,自拍桿角度也跟著隨時調整,走路速度精確到每米零點幾秒。
汗水凝結出碩果,央視記者看到第一個分鏡頭,難以置信的問到:“這是你們拍攝的?”
每個分鏡頭都是幾十次重復拍攝,不行再來,不行再來,18秒的最終剪輯,素材拍攝了8天,素材足足有27G,王森緊握著儲存卡,怕其長出翅膀飛走了。
一次閑聊王森問記者,整個浙江省,幾十家的單位都在搶出鏡機會,為何選中三航局,“你們的精益求精讓我驚訝,同時把方便留給他人,麻煩留給自己,這種企業文化吸引了我。”央視記者回答道。
此前,《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日報》中央主流媒體在王森的對接下,對三航局寧波分公司進行了多次報道。此次,央視成功報道分公司海外項目,在提升公司知名度的同時,王森也實現了個人外媒宣傳“大滿貫”。(寧波分公司 劉明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