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二公司公布了第一批項目經理任職資格分級評審結果,王偉的名字赫然在了首批5名3A項目經理之列。對于這個結果,在很多人的意料之中。因為,從2005年擔任項目經理以來,王偉負責過大大小小10多個項目,讓大家津津樂道的是,無論最初中標情形多差,經過王偉的點金勝手,項目最后都會反虧為盈,有些利潤率甚至可以達到30%。因此,江湖上有了王偉精打細算,善于創利的名氣,他也真的多次獲邀挑戰逆風翻盤。此番能位列首批3A經理,倒是的確符合公司不讓價值創造者吃虧的價值導向,大家不意外!
但,嘀咕聲并不是沒有,原因也很簡單,這位總是把項目效益放在第一位考慮問題的經理,有時候太愛較真。對此,王偉吐露心聲:“干工程,如果不能盈利,那是項目經理的失職,也是一名職業經理人的恥辱。只要出于公心,別人或許對我的管理做法有不適應,對我的管理理念不理解,最終,效果自會說服他們。”事實也的確如此。
談錢而不僅僅談錢
業主:從針鋒相對到翹起大拇指
與王偉接觸久了的人,應該都能感受到,他是一個“驕傲”的人,他有著自己的立場和要求。都說,在商言商,可王偉,從來不單單是以談錢的方式來談錢,他似乎有一百種理由告訴你,什么是對項目最好的解決方案,替業主著想,幫業主籌謀,所以業主也往往很能理解王偉的成本經。
2015年,王偉擔任上海嘉閔高架項目的經理,這也是他干的第一個公路工程。這點也成為了時任嘉閔高架路公路投資事業部指揮長李長學心里的疙瘩,“一個剛從水工項目上岸的項目經理,能干好公路工程?”
尤其是這個項目還是諸多施工條件掣肘的“硬骨頭”:項目必經之路上有一根直徑40米的原水管涵,是上海西部城區市民的用水主動脈,要跨原水管施工,重載車是絕對禁止通過的,項目只能單向推進。距離原水管30米保護范圍以內,不允許施打樁基。除此之外,通路上有超高壓線,離鉆孔樁邊僅僅30厘米,如有不慎,半個城區都將斷電,損失預計以千萬計。通路下方的高壓煤氣管,連方位走向如何都無法測知,搭準脈絡得靠項目部自己摸索。說這個標段坐擁全線技術難度最大、安全風險最高的雙重“最”一點也不夸張,也無怪指揮長一直以審慎懷疑的態度密切關注項目進展。
面對如此之難的項目,施工方不是應該按部就班、緊鑼密鼓地進行施工嘛?可王偉卻隔三岔五上呈變更方案。這個白面項目經理到底想干嘛?!不過,出乎李長學意料之外地是,方案倒并不是言之無物,針對每次最難、最不可能的施工關鍵點,項目部都給出了最可行的方案,讓李長學一次次眼前豁然開朗。
為了減少翻交次數,減少對原有交通線路的影響,項目部提出變更高架的樁位,隨申請附上設計方的可行性論證報告,業主方當然樂見其成,因為此變更可以大大緩解交通壓力,也意味著接到的市民投訴將減少。項目部原計劃采用的450噸T型梁,可需要600噸超級起重機待命施工,不僅如此起吊時支腿還得額外防范加固,是個時間不可控、施工風險大的節點??稍陧椖坎康膱蟾胬铮袆撘獾靥岢鰧型梁改成現澆箱型梁。 因為在此變動下,構件的穩定性大大增加,運輸、安裝的難題都將迎刃而解。項目原采用的54米長的鋼箱梁也是王偉花費心思要改的重要環節,項目部提交的方案顯示將大大節約運輸成本,當然最讓李長學心動的是,后期的維護費用也將大幅度減少。
幾次交鋒,李長學對這個觀察全面,思考縝密的項目經理刮目相看,施工過程中有變化很正常,就看為啥變,如何變,變成啥樣。如果施工方的變更申請真正考慮到業主的利益、風險、質量,變又有何不可。項目取得的效果有目共睹,在最后的交工驗收時,李長學對王偉豎起大拇指,“的確做得不錯。”
當然在這過程中,減少翻交次數、節省下的超級起重機租用成本、T梁的運輸安裝成本都成為了王偉的盈利點。對此,王偉如是說:“凡事不能看到希望才付出努力,只有努力付出才有希望。”
走路得抬頭看路
技術員:受帶動營造項目部良好學習氛圍
項目經理王偉的身上,常常會冒出項目總工的氣質。這個帶著眼鏡、文質彬彬的項目當家人,管理團隊有其執著的一面——項目部小年輕必須戒貪玩、多學習、講技術。
二公司新進的大學生如果得知被分配到王偉所在的項目部,多半是會收獲同齡人同情的目光的,因為據說,被王偉發現年輕人工余沉迷游戲,那可是有被扔掉電腦的風險,當然誰也不敢親自驗證這點。好在,項目部原有的年輕員工早就熟悉了王偉的要求,整個項目部充滿了濃厚的學習氛圍。
在王偉的項目部,工程開工前、重大節點實施前每個人總是無一例外的格外忙碌。因為,王偉提出“埋頭走路易走偏,抬頭看路少繞彎”的觀點,要求每個施工員都要樹立大局觀、找到自己的坐標、明確自己的崗位要求。他認為,只有每個人百分之百精準地執行了自己的崗位要求,項目推進的準確率才能提高,一次性成功是最大的降本增效。
王偉是這樣要求青年員工的,自己也是這么做的。早在得知自己擔當嘉閔高速公路第一個標段時,王偉第一件事便是駕車拉了一車圖紙跑了一趟無錫,請教當時三公司在建公路項目的總工程師蔣建榮?;ㄙM了好幾天時間,將蔣建榮建公路的經驗、教訓、做法一一復刻于心。王偉說,“站在前人的經驗上前進,是最節約成本的。”
遵循“走路先看路”的理念,在嘉閔高架路封路吊裝鋼箱梁前,16片鋼箱梁如何在一次封路時間內吊裝到位,項目部組織了10多場專題策劃會。項目部每個施工員、安全員、技術員都將自己的站位、要求、關注點爛熟于心。最終,16片鋼箱梁嚴格按照原定計劃利用1個周末安裝完畢,未影響道路工作日高峰交通,當然設備成本也完全如預期設想,未多支出一分。
目前,王偉又把一項重擔壓到了項目部年輕技術員身上,課題與當下時髦的BIM技術有關。在王偉看來,BIM并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建模模擬上,他要求項目部懂電腦、愛鉆研的年輕人思考,如何在BIM建模過程中加入成本管理要素、時間軸,這樣能更直觀比較進度和成本的關系,從而嚴密監控成本。
當被問到扔掉過幾臺電腦,王偉笑起來,說那只是傳聞,他只是想讓年輕人知道,“年輕人應該把握最好的學習時間,如果能通過自己技能的提升做到為項目開源節流,那才是最大的收獲,才最有意思。”
項目部年輕人對王偉又怕又愛,怕的是這個家長式的項目經理管理起來細致入微,愛的是,每次公司質量安全大檢查,項目部總是名列前茅。
不以利小而不為
協作隊伍:在王經理面前可不敢隨意變更設計
王偉的較真不僅在業主、員工中聞名遐邇,在協作隊伍的老板那兒也是掛了號的。剛過去的7月,王偉擔任項目經理的外高橋船塢項目的協作隊伍隊長老楊經歷了一次“驚心動魄”的大場面。
當時正值日中,四五十攝氏度的地表溫度烤灼著地面,而項目新澆筑的一段廊道上擠滿了人。王偉帶著項目技術人員忙活了2個多小時,而陪在一旁的協作隊工人們面面相覷,神情緊張,尤其是來來回回忙著應付的隊長老楊,早已汗如雨注,氣喘吁吁。原因很直接:首件廊道底板澆筑混凝土超量了。
原來,廊道底板上有一個60度的坡,混凝土澆筑時極易流動,增加了施工難度。于是,“經驗老道”的老楊授意工人們在廊道開挖時就把坡放緩,這樣在澆筑起來省時省力,浪費的當然是項目部的混凝土。
老楊的如意算盤打得不錯,這點“動作”才能超幾方,這種超方不影響工程質量的事情,那還不是幾包煙能解決的事兒嘛??伤∏捎龅降氖清O銖必較的王偉,哪怕一絲一毫,一分一厘也不容含糊。當然,這場自以為聰明的設計變更最終由協作隊長老楊自己埋了單,恐怕在王偉面前,他再也不敢搞小動作了。
好的協作隊伍需要自己培養,這是王偉的觀點,一支理解公司文化、作風硬朗、品質的協作隊伍可遇而不可求,只有不斷把自己的價值觀傳輸給他們,項目保證了風清氣正,最終項目部的利益才能被有效保護。
事后,老楊提到此事,有些感慨,“誰讓咱們遇到較真的王偉呢,花錢買個教訓吧,啥也別想了,老老實實干好活就完了。”
背后,大家都說,這個王偉有點摳。不過王偉硬是摳出了效益、摳出了質量,憑借的是以企業利益優先的初心。在王偉的業績單前,我們都得豎起大拇指,為他點個贊。(公司總部 陳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