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眼里,賈勇南是一位沉穩干練,敢于擔當,始終沖在第一線的80后黨員,他沒有豪言壯語,用責任譜寫青春之歌。
2014年 6 月,年僅25歲的賈勇南獨自承擔了溫州港白樓下7號泊位工程修復施工。之前,他一直從事高樁碼頭施工,對浮碼頭施工不熟悉。他從引橋拆除、灌注樁、上部結構施工、安裝到躉船移位,每一環節悉心學習。在他的精心組織下,只有3個月工期的項目,他提前了8天完成。
來到馬來西亞SUKE高架橋CA3標段項目后,面對54.4米高的高墩區施工,如何確保施工安全,他翻閱了許多國內施工資料,創新采用定做爬梯、現場節段拼裝連接的工藝,保證了施工的安全性、穩定性,又提高了爬梯施工的工效。馬來西亞當地政府安全部門到現場驗收爬梯平臺時豎起大拇指,明確表示要將該工藝推廣運用。
由于工程地下結構較為復雜,導致鋼護筒下沉困難,即使費盡周折沉放后,護筒偏位嚴重,工程陷入停滯狀態。關鍵時刻,賈勇南又一次主動請纓,接下這個“燙手山芋”。他每天吃住在現場,與鉆機廠家技術人員溝通,制定新的施工方案:定制驅動頭和配套不同直徑的鋼護筒,在鋼護筒端頭增加牙齒以保證順利穿越拋石層;將原有的振動錘下放鋼護筒改為旋挖鉆機進行鋼護筒下放;在撈砂斗底部焊鋼板形成一個平面,解決撈砂斗遺留沉渣的問題。新工藝實施后,護筒安放速度得到明顯提升,樁偏位控制在5厘米以內,完全滿足施工規范要求,工作效率提高了2倍。
該項目施工線路長5.15公里,均為高架施工,施工高峰期現場設備多達93臺,大到旋挖鉆機、260噸汽車吊,小到3米長的灑水車,項目的協調管理難度大。賈勇南每天4次到工點巡查,排除交叉作業帶來的安全隱患,合理配置各類資源,加快施工進度。在全線4個標段無論是樁帽、墩身、蓋梁到U梁架設的每道工序,都是全線第一個完成首件制,以速度引領全線。
從溫州到吉隆坡,從水工領域到市政工程,從技術管理到工程組織,賈勇南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角色轉換,在“一帶一路”建設路上譜寫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