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一望無際的海面上,傳來一陣歡呼聲,原來是江蘇分公司灌云海上風電項目完成了復工后安裝的第二臺風機。兩臺風機的順利安裝,進一步為國內大兆瓦風機淺灘坐底施工提供了經驗。
灌云海上風電項目位于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灌河口海域,三航局負責施工25臺6.45兆瓦風機單樁基礎施工和風機安裝所涉及的全部工作,是目前國內淺灘安裝施工中風機最大的風電項目。建成后,對地方整體經濟向大體量、高層次、新型化加快邁進有著重要意義。
項目部原本打算春節復工后 “大干一場”,沒想到受疫情影響,直至3月底才正式復工。肩扛“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安全生產”的三座大山,讓本就工期緊、任務重、施工窗口期短的項目部壓力倍增。項目經理孫彬在領導班子視頻會議上反復強調,要在安全防控疫情的基礎上,確保船舶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好每一個施工窗口期。
由于施工海域海床地形復雜,經常變化、潮差較大,水深在4.65米至11米之間。坐底安裝水深受限,因為施工中水深越深,浮力越大,坐底時間越短,難度也就越大。而風機供應廠家的安裝指導手冊明確要求:坐底風機安裝必須采取“靜對靜”的安裝工藝,這無疑是“難上加難”。考慮到船舶的選型受限條件較多,孫彬憑著多年海上風電施工經驗,組織人員多方調研,反復核算,方案評審,最終選擇“良友5號”起重船和“瑞航09號”起重船作為風機安裝船,不僅能夠低潮時進行坐底施工,還滿足安裝高度高、起重能力大的要求,完全滿足風機與塔筒“靜對靜”的安裝工藝需求。針對實際海況,項目部配置有經驗的船舶作業人員,選擇有利于提高船舶作業時穩定的布錨方法、駐船方向。配置專人進行海洋氣象預報資料的收集、分析、比對甄別,把控好每一個關鍵作業工序的實施機會。
做好了“大干”的準備,誰知風機卻在供應廠家那邊出了問題。由于廠家的部分工人尚處在隔離期,且風機構件多為國外進口,加之當前物流配送緩慢,導致風機生產能力降低,發貨速度嚴重滯后。駐廠施工員李鵬臣為督促風機制作進度,一邊與供應廠家反復協商,一邊與業主、監理溝通,尋求他們的幫助,平均每天要打三十多通電話。最終,在李鵬臣的不懈努力下,廠家安排已進場的工人加班加點作業,提高施工效率,確定了風機進場時間。
總算等到了合適的安裝機會,當務之急就是‘爭分奪秒’,搶占最低潮位。在生產副經理鄭曉飛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詳細記錄了天氣、潮水情況和風機安裝施工時間計劃,時間精確到 “分”。根據這個施工時間計劃,鄭曉飛指揮“良友5號”起重船和“瑞航09號”起重船早早到達施工區域,拋錨定位;召集項目部管理人員、協作隊伍、船上人員、風機廠家召開施工準備會,分工協作,爭分奪秒,抓住短暫坐灘時間。當整個船體低潮坐底后,鄭曉飛立馬指揮施工人員開始施工。安裝穩步進行,但鄭曉飛仍然不敢有絲毫松懈。
盡管參考了山東省氣象臺、全球潮汐預報、WINDS天氣預報,可是意外卻發生了,風越來越大。現場風速已經達到每秒11.3米,比預報中的快了近一倍,浪高達到0.6米。要知道,海上風電施工,可謂是“開弓沒有回頭箭”。鄭曉飛立即組織船長、風機供應廠家和協作隊伍負責人召開緊急會議,要求船長在確保船舶坐灘安全的情況下繼續壓水,每20分鐘測一次水深變化。考慮到葉片受風面太大,船舶甲板和象腿工裝連接處風險增大,鄭曉飛立即詢問風機廠家負責人提前將兩個葉片同時變槳減小受風面的可行性。獲得同意后,兩個83.6米長的葉片在空中緩緩轉動90度后,繼續進行葉片拼裝。凌晨2點41分,葉片終于對接完成,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氣。經過施工人員夜以繼日的共同努力,重達182.71噸、葉輪直徑達171米的風機終于成功安裝,海面上又矗立了一座“大風車”。
在風清月朗、波瀾壯闊的美景里,“良友5號”起重船和“瑞航09號”起重船再次起錨前行,向著下一安裝機位乘風破浪而去......
來源:江蘇分公司
文字:林文娟、鄭曉飛
圖片:鄭曉飛、呂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