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碧波蕩漾的太湖湖面上,樁9號船又轉戰第5倉底板混凝土方樁施工。太湖十里明珠大堤的破除,打通了水陸連接,使陸域部分的過渡段、岸側暗埋段和水域第一倉連成一線,壯觀的太湖隧道項目形成6個工作面。站在太湖隧道的施工現場,“中交藍·黨旗紅·三航奮勇爭先鋒”的大型宣傳標牌鮮艷奪目,黨員突擊隊、工人先鋒號的大旗高高飄揚在工地上空。太湖馬山十里明珠堤兩側,機聲轟鳴,人頭攢動,一片大干繁忙景象。
臨時大堤段自9月19日破除十里明珠堤后,項目部集中力量加快施工,完成了圍護及止水帷幕樁,現進入土方開挖及冠梁施工,將于2019年4月底恢復大堤原貌,保證太湖訊期安全。
整個工程外運土方約460萬立方米,項目部積極協助業主和地方政府、鄉鎮,溝通聯系,就近找到3個大型的棄土場,解決了大量棄土外運的難題,項目部組織了50輛大型自卸車,日夜兼程搶運土方。
6月中旬,當第一倉土方開挖外運時,有一塊面積8400多平方米、4米深的淤泥層,機械設備無法進入施工。項目部與河海大學聯合成立了淤泥固化課題組,迅速使用固化劑對該段3萬多立方淤泥進行固化,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土方外運的進度要求。
水下隧道施工關鍵是防水,項目部在太湖隧道防水工藝上呈現三大亮點:優化混凝土的配合比和攪拌工藝,使混凝土自身形成防水體系;混凝土的熱脹冷縮可能導致滲水,隧道每隔60米就設有一道“變形縫”,這條“變形縫”含有外貼式止水帶、中埋式鋼邊止水帶和內裝可卸式止水帶“三重保險”;在整個湖底隧道整體外包一層防水卷材,就像給隧道穿上一件“防水服”,為隧道再添一道防水屏障。
在太湖隧道工程施打底板混凝土方樁之初,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難。打樁船要將長24米的方樁用送樁管打入湖底泥面以下16米,再把送樁管拔出來。由于送入泥面以下深度前所未有,加之湖底土質堅硬且粘性強,沉一根樁要3個多小時。項目部重新組織一臺150噸吊機,配備振動錘專門負責拔送樁管,提高了打樁船效率,同時組織三班制24小時作業,使沉樁漸入佳境,最高時日打樁達到15根。目前,樁9號船正進行第五倉底板樁施工,太湖隧道工作面已經推進到3.8公里處,占承建標段的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