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風“泰利”即將登陸,三航局文昌鋪前中心漁港項目施工現場像是被洶涌海浪包圍的“孤島”,周圍剛剛筑起的“安全墻”將迎來第一次大考。沉降測量點、滲水量、沙袋間的縫隙……項目安全總監譚國榮率領巡查隊,晝夜不息地巡視著這道“安全墻”的每一個角落。
作為海南自貿港建設中的關鍵節點,文昌鋪前中心漁港項目承載著海南面向大陸和東南亞地區的“橋頭堡”重任。
從海文大橋俯瞰,一側是捕魚回港的漁民和熙來攘往的鋪前魚市;另一側則是鋪前中心漁港如火如荼的施工現場。然而,這熱鬧非凡的場景之下卻隱藏著未知的風險。
蔚藍的海平面之下,漁港防波堤和碼頭岸線需開挖區域,不僅有砂層、殘積土、淤泥,還存在大量花崗巖,且在水下呈筍狀分布,導致工程前期勘探根本無法探清復雜的水下情況。這些強中風化花崗巖堅硬無比,強度遠超C30混凝土,如果按照傳統的水下挖掘方法預計需要10年才能完成。
面對這一挑戰,項目團隊對各施工工藝進行比選和綜合評估后,提出了一個大膽而創新的“干施工”模式,即在海上筑起一圈“圍墻”,將需開挖的花崗巖區域,抽干海水后使其暴露在陽光下,形成較為穩定的環境下進行作業。
然而,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上筑起800米的“圍墻”,要確保每一個細節都安全無虞,其難度和風險可想而知。一旦“圍墻”出現了問題,其后果將不堪設想。
“‘海上圍墻’?進去施工是不要命啦!”工人們聽說后都表示質疑。為了讓工友安心,項目總工程師胡令提出了“降維試驗法”,并邀請工友一起參與試驗。工友們親手用小土堆模擬“安全墻”的構建,親眼見證了它在模擬海水滲透與海浪沖擊下的穩固表現?!罢埓蠹曳判?,我們的圍堰施工方案多輪計算和專家論證,絕對安全!”胡令的定心丸讓眾人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
海底環境的復雜多變對安全性有著更高的要求,試驗成功后,項目團隊迅速進入升級階段,除將土堆換成袋裝砂形成梯形“圍墻”外,還對圍堰進行加高加厚處理,并在圍堰內外側用砂袋進行壓腳處理,防止圍堰產生側移。
盡管升級后的“安全墻”順利通過高強度海浪沖擊測試,但要在“海上孤島”開展作業,仍面臨不小的壓力。項目團隊進一步提出分區施工法,即當第一塊小區域“圍墻”形成后,陸上鑿巖和運輸設備便立即進場作業,同時開始搭建第二塊區域“圍墻”。高效循環的施工模式既可以增強圍堰的堅固性,還可大大降低后期檢查的工作量。
建墻不易,守墻更難,這道“海上圍墻”如同一道生命防線,是與大自然的一場較量。但只有三個月使命的臨時“圍墻”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無需做到滴水不漏。
此時,就輪到“縫補小隊”上場了。項目安全總監譚國榮帶領5個巡查隊員,日夜不停地巡視著“圍墻”的每一個角落。雨季來臨前,他們提前為圍堰披上“雨衣”,用土工布和土工膜增強其防水和防沖刷的能力。用手機拍下每一處細微變化,做到立查立改。
“這里有縫隙!”“這里有滲水!”譚國榮與巡查隊成員們迅速行動,搬來棉被和沙袋進行加固,對隱患點進行緊急加固,手電筒的光芒在黑夜中閃爍,照亮了他們堅定而執著的身影?!袄献T在,我們都放心!”譚國榮的細致認真,工友們看在眼里。安全管理沒有捷徑,這樣的動作,他們已重復了無數次,任何一個微小的滲水點都被迅速“縫補”到位?!案墒┕ぁ逼陂g的一百多個日夜,譚國榮和巡查隊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也沒有休過一次假。
臺風過后,“海上圍墻”經受住了考驗。雨過天晴后的海風夾雜著咸濕的空氣,吹拂著每一寸正在忙碌的土地。挖掘機轟鳴的引擎聲逐漸遠去,300號工人、100多天24小時不間斷地奮戰,這道屹立在洶涌海浪之中的“安全墻”將繼續發揮守衛之責。
來源:二公司
文圖:馬可可 黃圣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