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海南,空氣悶熱潮濕。在三航局文昌鋪前中心漁港項目現場,沉箱緩緩就位。便道爬架架設好后,施工人員立即登上爬架為沉箱脫鉤……所有環節緊密流暢,這一切都離不開施工記錄本里一串串如同“摩斯密碼”般的施工數據,數據不只是現場過程的記錄,更是破解沉箱安裝難題的關鍵。
文昌鋪前中心漁港項目是海南自貿港建設的重點工程,主要建設內容包括防波堤及碼頭結構,二者均采用重力式沉箱結構。海南省每年6至10月為臺風季,船舶需避風無法施工,加之整平拋石等交叉作業影響,若想要趕在臺風來臨前完成沉箱,每個沉箱吊裝作業時間需控制在3到4小時,如何精準安裝、保證施工質量,工藝創新迫在眉睫。
根據現場安裝情況,技術團隊對沉箱各環節施工時間進行拆解?!捌鸬醭料鋻煦^時間需要70分鐘”“吊裝完成后的脫鉤也需要70分鐘……”“摩斯密碼”顯示簡單的“掛、脫鉤”工序竟占用了40%的施工時間。原來,該工序需要施工小船載著工人靠近沉箱進行作業。然而,施工小船又會因水面晃動而增加作業難度,導致時間成本與作業難度雙層疊加。
在翻閱從前施工文件,看到陸上橋梁項目上下架設施工爬架的數據模型時,項目經理吳廣榮一下有了思路。“既然水上作業不受控,我們改‘陸上作業’不就好了?在沉箱上架設便道爬架,作業環境從搖晃的水面變成相對固定的便道爬架,既穩固又安全?!薄捌祁}點”直接被鎖定。項目經理吳廣榮的提議一出,瞬間點燃了大家集思廣益的火花。
“沒錯,我們可以把施工便道想象成一個整體梯架。作業時,整體梯架嚴絲合縫地卡在沉箱上,作業結束再整體吊起至下一個沉箱。”“可以把便道做成雙層,這樣測量定點也可以直接在沉箱便道上進行”……眾人拾柴火焰高,很快人工便道爬架初具雛形。長8.45米、寬6.7米的便道爬架橫截面與沉箱尺寸相吻合,通過吊裝架在沉箱之上,上層便道用于測量定位,并往下延伸至吊索具連接處,方便施工人員掛、脫鉤作業。
在典型施工段試驗完成后,技術人員跟蹤記錄了一船7個沉箱的掛、脫鉤時間,平均施工總時長由原來的2個多小時縮減至1小時,但項目部追求創新高效的步伐并未停止。技術團隊看著施工記錄本,開始研究起了耗時第二多、用時占比31%的“沉箱限位”工序。
按照設計要求,相鄰沉箱的間隔要小于5厘米。然而,用鋼絲繩吊著重達300噸的沉箱一點點限位,猶如“懸絲定點”,難度非凡。
“挪多了怕2個沉箱磕到,使構件不完整,影響整體模塊質量。挪少了,又不到規定點位,只能一點一點試,平均一個沉箱限位就要花費45.7分鐘?!表椖靠偣ず羁粗┕と罩颈旧系摹澳λ姑艽a”,眉頭緊縮。
在那段日子里,施工部長付鴻偉每天跟施工日志上的數字較勁,現場、辦公室“二點一線”,苦思讓沉箱“一靠到底”的解決方案。站在岸邊,看著船舶停靠碼頭時撞擊的緩沖橡膠時,付鴻偉晃了神。“我們可以利用橡膠緩沖減震的特性,定制緩沖定位墊安裝在沉箱側邊,在提高工效的的同時,還能保證沉箱安裝質量??芍^一靠到底、一步到位?!备而檪ヌ岢龅摹敖饷堋毕敕ǖ玫搅舜蠹业囊恢抡J可。
說干就干,技術團隊立刻聯系材料商,制作了一批長30厘米、寬8厘米、厚5厘米的定位橡膠墊。試驗時,只見技術員先將3個橡膠墊固定在已安裝好的沉箱一側,調度員指揮起重船吊裝作業,沉箱直接靠上已安裝沉箱,待沉箱停穩后取下橡膠墊。測量員、質量員同時進行校測,沉箱間距完美控制在5厘米以內,沉箱完好無損,且按此方法整個沉箱作業可節省10天工期。
時間、重量、距離……一個個看似簡單的數字,排列組合而成的“摩斯密碼”,在“解密”后大獲成功,讓整個沉箱安裝得以在臺風季來臨前順利完成,還在工程質量上更進一步。如今,海南文昌鋪前中心漁港項目即將完工,然而中交人對創新的追求、對質量的堅守仍在延續。
來源:二公司
文圖:于旻 黃圣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