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形容圍堰鋼板樁的回收,猶如大海中難以逾越的暗礁,回收率止步于30%。二公司上海船廠項目部的1036根圍堰鋼板樁回收率高達99.8%,創造了拔樁史上一個新紀錄。
拔樁作為系統工程,項目部未雨綢繆做好前期策劃工作。2008年3月,項目部進駐工地,他們不是忙著人員與機械設備的投入,而是關起門來潛心研究。上海船廠港池工程是二公司與業主的首次合作,低價中標的船塢工程又是最難施工的結構段——塢門、水泵房及東西2座重力式扶壁。如何在新業主面前顯示實力,同時又能最大限度地實現效益,項目經理王偉在第一次生產例會上就提出目標:圍堰鋼板樁的回收率要有突破。為此,項目部對現場進行仔細勘察,發現圍堰兩側與東西駁岸相連的區域存在大量的拋石和灌砌塊石,既不方便沉樁也不利于回收。
項目部立即與設計單位取得聯系,商討對策,設計院最終采納了項目部的意見,將西駁岸的永久結構作為臨時防汛體系的一部分,同時將東側圍堰采用“土堤+高噴”代替一部分鋼板樁。方案優化后,業主笑了,減少600余根鋼板樁的費用,省去了一大筆資金投入。項目部也因此甩掉了“拖油瓶”,為提高鋼板樁回收率加上了第一道保險。
在施打鋼板樁過程中,項目部控制扇形變形量,保證鋼板樁的垂直度,為以后回收再增加一道保險。他們選用了135千瓦振動錘進行沉樁,嚴禁用榔頭進行野蠻施打,控制鋼板樁在沉樁過程中的變形。為保證樁底標高,項目部派專人上船進行監督,因地質條件確實不能下沉的鋼板樁,割樁嚴格執行報批制度。鋼板樁內側的加固體水泥,項目部自主供料,控制質量,優質的圍堰加固體減少了江水側壓力,至拔樁前,圍堰超常穩定,業主笑稱:再造一個船塢也沒有問題。
2009年,上海市港口質監站組織年中質量大檢查,質監站對項目部質量控制進行通報表揚。
基坑大開挖前,項目部與設計單位加強溝通。設計院原設想是由淺入深,先挖較淺的東駁岸,再做超深基坑水泵房,理由是減少土體滑坡發生。項目部認為,這個方案將導致圍堰暴露時間過長,不利于結構的穩定,一但決堤,危險系數會更大。經過反復商討,項目部用電腦模擬數據反復演練,證明從水泵房深基坑處開挖優勢大于“由淺入深”方案,而且在技術上是可行的。最終,設計采用了項目部的方案,圍堰的穩定性得到了更大的保障。
圍堰拆除前的“放水工作”是整個船塢工程最危險的工序之一,稍有不慎,將導致鋼板樁嚴重變形。為此項目部召開專項方案研討會,同時與兄弟單位交流,吸收各方長處優化方案。最終創造性地運用了“預埋導流槽,開孔引導放水”的方案,放水結束后圍堰毫發無損。
拔樁的2個月時間里,正逢臺風、暴雨一波接一波輪番來襲。負責鋼板樁回收的員工不分晝夜堅守在施工第一線,靈活運用鉗口加強、帶樁、插樁等不同工藝,以日平均18根的速度拔樁,最終以不足60個有效工作日的時間,高效完成了圍堰鋼板樁的回收工作,又一次創造了一個新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