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樁施工在洋山深水港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工程不斷向外海延伸,對擠密式砂樁工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船舶公司承擔了砂樁2號和砂樁3號的改造任務。
洋山深水港西港區平均泥面標高在-10米~-11米,高潮水位在5米左右,要求樁長20米,套管長度需40米。原先砂樁套管直徑1米,貫入困難,回打擴徑不能達到設計要求。設計人員利用舊的套管,在卷板機上重新卷成直徑0.8米的新套管,加快了砂樁貫入的速度。
砂樁船振動系統的改造選用了目前國內最大的電動振動錘——國產GPE480S型,原先配置的300型能力小,穿透夾砂層非常困難。此次改裝時,設計人員特意制作了兩種尺寸,既能接480型也能接300型,以備工藝變化隨時更換。
計量料斗采用雙導門系統,解決了一層進料門的弊端。植樁加砂,每次都需要對樁管開門,浪費了能源。雙導門結構,可以按所需分別開和關,這樣縮短了樁管放氣和加壓的時間,提高了連續施工能力?!?br /> 砂面測量系統在2006年技術革新的基礎上,又進行改進。先前的砂面儀,測量重錘在操作上萬次的起落后會磨損脫落,而且因振動時間長,鋼絲繩打滑,造成測錘數據歸零出現誤差,所以每打一根樁后都要及時校對零點標志。改造后,采用三套雷達料位計砂面測量系統,不僅能解決上述問題,而且具備測量套管內水深的功能,改變了過去需派專人到樁架前通過查看排出的水泡來推斷水深的落后方式。新型砂面儀使測量速度達到每1秒一個,比原來快了10倍。
在整條船的“大腦”施工管理軟件的設計上,船舶公司自行開發了新的程序,界面、流程、邏輯順序、工藝參數都有新的特色。GPS定位軟件,集選樁、直徑、長度、坐標參數,排除水位影響,演算標高等功能。壓力控制軟件,設計成自動與手動操作雙軌制,方便兩者之間的快速切換。駕駛臺集合操作盤,表面有近百個紅紅綠綠的按鍵,過去操作完全靠人工,一個工藝動作需來回撥動數個鍵,即便是經驗豐富的老船員,有時也被搞得暈頭轉向。新程序將幾個按鍵次序集成到一起,電腦上一鍵即能完成。設計人員還加設傳輸通訊電纜線,經過詳細排查,修復了購船前就被日本廠家撤掉的光纖網絡,恢復了部分功能,增加了硬件功能。
砂樁2號和砂樁3號的成功改造,為提升公司競爭力增加了砝碼。(郭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