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攔住他們,不能讓他們走了!”崇明新安村的田埂上,支部書記姚錫祥的大嗓門在寧靜的午后顯得格外響亮。姚錫祥拿出鐮刀迅速從田里挖出兩棵碧綠的大青菜,“這是我們自己種的,請你們一定收下。”他執意把帶著泥土的大青菜送給慰問人員,“你們幫我們把橋建了,路通了,還年年來看我們,我們請你們吃青菜,不犯錯!”
姚錫祥在新安村當了8年支部書記,提起以前的新安村,他頗為感慨。雖說是在上海,崇明三星鎮新安村更像身在光環下的陰影里,壯勞力都進城打工、安家了,村里剩下的大都是老人。村子的基礎建設明顯落后,除了一條小道通向村外,每家每戶門口都是爛泥路。村民們最怕下雨天,因為一下雨,路更泥濘,孩子們上學除了背書包,還得背著干凈鞋子,要是雨大把干凈鞋子也打濕了,孩子的腳只能一整天捂在濕鞋子里。村子里一條小河貫穿南北,可是河上僅有年代久遠的一座橋,連小車也不能通過,更別說車子開到家門口了。村西一位50多歲的村民突發闌尾炎,120急救車也只能停在村外主干道上, 4位村民抬著病人跑了1200米遠,才把病人送上車。
2007年的夏天,公司黨委承擔起社會責任,與新安村黨支部建立了結對幫扶機制,開展幫扶活動。
“要想富先修路。”公司制定計劃將村里3800米的爛泥路改建成機耕路,解決了農戶雨天難以出行的歷史難題。新安村河上建起了一座鋼筋混凝土橋梁——新安1號橋,方便了村民、車輛進出。2010年,村民周漢兵家翻建房屋,建筑材料直接送到家門口。周漢兵當時笑得合不攏嘴,“盤算了幾年沒敢造房,現在有了水泥路和新安1號橋,不再為羊腸小道而發愁了。”周圍鄰居羨慕不已,一時間,村西好幾家村民都先后翻新了房屋。2011年,公司又斥資將村內一條連接機耕路和縣道的1300米長的出行主要道路修建成2.5米寬的水泥路,周圍60多家農戶出行再也不用為了避讓對面來的行人站到農田里。
公司黨委每年都要深入新安村訪貧問苦,給困難家庭送去糧油。村里一位83歲老人,每次看到公司去人總是要拉著手說上小半天話,“每年你們來看我,我最開心。”
近6年,公司與新安村結對幫扶,先后出資了62萬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