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梁!”,隨著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松平的一聲令下,東灶港2萬噸級通用碼頭工程最后一榀T型梁安裝到位。至此,3714米長的引橋全線貫通。
東灶港碼頭工程施工遇到復雜的海域海況、典型的孤島作業、落潮露灘的潮間帶施工,這些橫亙在項目部面前的難題。項目部堅持細化工藝,終于架起“海上長虹”……
引橋接岸的40個排架,1600米長的施工區域灘面,隨著潮水的漲落而隱現,這里屬于典型的潮間帶。潮間帶施工給船舶調配和移位帶來極大的困難,如果僅僅是高潮位施工,每天只有2小時的有效作業時間,還未等施工船舶拋好錨定好位潮水就退了,而且施工區域不具備搭設施工棧橋的條件,這成為施工的一大難題。
經過現場反復勘察論證后,項目部認為此處灘面平整,是砂質灘面,最終決定采取船舶座灘施工工藝。所有座灘的船舶在經過船體加固改造后投入使用,利用高潮位移船定位,退潮后直接擱淺在沙灘上,這樣,在天氣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24小時施工,減少了船舶往復調遣的頻率。
潮間帶區域的樁基設計為直徑1.5米、最長達到85米的灌注樁,這是分公司首次在潮間帶區域施工如此超長大直徑灌注樁。地質報告顯示,負40米以下是粉砂層,不易固定,對鉆機的性能和泥漿護壁技術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項目部采用試樁方法,對兩種不同型號鉆機的鉆進時間和進程、不同地層的泥漿指標、沉渣的沉淀時間和厚度進行分析,為正式施工提供技術參考。最終,項目部采用海水配制CMC泥漿,用泥水分離器控制含砂率,為122根灌注樁如期完成提供了技術支持。
單根長40米,重達180噸的T型梁安裝是東灶港工程的又一大難題。傳統的起重船安裝工藝不僅工效慢,成本高,而且船舶的安全風險大,更何況1600米長的潮間帶區域不適合大型起重船施工。
項目部創新工藝,采用化海為陸的方法:即在碼頭前沿設置龍門吊平臺,通過龍門吊起吊,運梁車轉運,架橋機逐跨安裝T型梁。與起重船相比,變海上施工為陸上施工,提高了安裝效率,大大減少成本,并減小了安全風險。
由于有11個排架泥面標高較高,打樁船及自航構件駁船無法就位進行水上施打PHC管樁,如果把PHC管樁改為灌注樁,不但工期和成本要大大增加,而且船機防臺防寒潮風險和技術風險也加大。但如果是挖泥,短時間會不會回淤也是一道難題。
項目部組織技術力量多次對挖泥區域進行水下地形測量,并進行詳細對比,在深入研究波浪性質及流速之后,與業主單位反復溝通采用挖泥方法,不僅獲得了經濟效益,并節約工期75天。(張藍舟 沈 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