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公司樁11號船首次在東北的丹東大東港沉樁,4月份進點以來,共沉樁609根,連續2個月超額完成指標。
該港區一二號通用泊位的4個引橋樁和碼頭樁,今年8月須沉完鋼管樁1100多根。其中碼頭樁為10個排架,每個排架由3對斜樁、4根直樁組成。由于沉樁區域土質復雜,軟硬不一,即使沉樁已達標高,但只要貫入度還有余量,樁還需繼續施打。在堅硬的土層上,即使大功率的D—128樁錘也需錘擊4000次以上。沉樁區域的上下游、直樁和斜樁的鋼管樁長度不一,若鋼樁落駁時堆放次序顛倒,將會大大降低吊樁速度。船長陶惠民每晚收工后都會和船員們商量,設計好第二天的沉樁順序,告知運樁的2艘駁船按沉樁順序裝駁,加快了沉樁進度。
沉斜樁的角度最大為67度,是樁11號船近年所罕遇。而且當地潮水落差高達6米(上海的潮差只有3米),有時高潮位時淹沒了樁頭,增加了對方位判定的困難。為了保證避免船體碰撞樁頭的危險,并達到仰俯打的兩根樁標高一致,樁11號船頻繁移船拋錨,根據不同樁體的扭角調整錨纜長度。
丹東靠近中朝邊境,距離上海路途遙遠,樁11號船在出航前就配足了替打、鋼絲繩等易耗品。施工期間,樁架上的天靈、樁錘內的活塞環、機艙管路出現小故障,在輪機長的帶領下,船員們趁供樁間隙,自己動手把故障修復。由于樁打得較快,樁架牙口磨損需要補焊,如果從上海派電焊工不僅差旅費高,而且還耽擱時間。大管輪陳國華在之前經過專業培訓,取得電焊證書,自己解決了問題,為公司節約了一筆不小的開支。
樁11號船憑借高超的沉樁技術,使沉樁速度超過了制樁和供樁,船長與供樁單位主動協商,保證供樁及時,為8月底完成沉樁任務打好基礎。(郭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