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本土化戰略,達到合作雙贏,二公司新加坡大士南船廠項目部連續10個月實現單月施工產值突破億元。
按照新加坡政府規定,項目管理人員7:1配備,目前項目部54名管理人員中,當地管理人員占了7名;所有982名務工人員中,當地人員占742名,超出施工人員1:3的比例。中國交建總裁劉啟濤在去年11月份檢查大士南船廠工作時說:三航不僅為新加坡基礎設施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而且為新加坡人民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
在經濟較為發達的新加坡,機械設備資源充足,但勞動力短缺,尤其是有一定施工經驗的更少。項目部為實現員工配置本土化目標,從2009年開工至今,已舉辦各類培訓班30多期,培訓754人次。不少務工人員剛到項目部時,基本不具備操作技能,通過項目部技術人員手把手地教,耐心細致地指導學習,現在,這些務工人員已能勝任本職工作。而且報酬基本達到當地報酬的上限,如算上加班費、搶工期獎金,他們的收入已是當地一般水平的二三倍。外籍測量工Owen說:我原來是干測量的,每月只能掙2000新幣,來到三航局后,不僅能向經驗豐富的測量師學習,而且最高月收入有5000新幣,我愿意在三航局一直工作下去。
干海外工程,管理難度大的不是施工難度、技術標準,而是安全、環境及職業健康管理。為使安全管理本土化,項目部在安全、環境及職業健康管理中,引進了新加坡當地一家安全咨詢公司,由該公司對在建項目的安全、環境及職業健康管理進行整體規劃。安全咨詢公司的引入,不僅及時杜絕了安全、環境及職業健康方面的漏洞,防范了安全風險,而且安全管理人員在協同工作中,全面系統地掌握了國際工程安全、環境、職業健康管理體系及當地的法律法規,省時省力,效果良好。
為有效控制管理成本,項目部對每個分項工程都進行成本核算,了解當地的市場價格,建立信息平臺,通過信息平臺對分包價格實行監督。同時堅持每月召開生產經營例會,每周一次生產例會,掌握生產任務完成情況,控制物資采購成本,了解物資消耗情況,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認真分析對比,提出整改措施。
經過3年多的實踐,項目部的生產經營、管理、安全質量、管理人員聘用、務工人員聘用等基本以屬地化為主,不但為當地創造了就業機會,而且擴大了三航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