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下博士帽,戴上安全帽,從2003年至今,王成啟已在現代土木工程的混凝土研發、應用和技術服務領域闖出一片天地,他從事負責的7項混凝土有關科研課題均結出成果。先后獲得包括國家、省部級特等獎在內的15項科技進步獎,獲得3項國際發明專利,另有3項國家發明專利申請已通過初審。他本人已成為中國建材行業協會專家庫成員、中國水運工程技術標準專家、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混凝土耐久性專業委員會委員、中交股份“優秀技術專家”、材料學科帶頭人。
盡管頂著“專家”、“學科帶頭人”的各種光環,他給人的印象就像清水混凝土那樣樸實本色。訪談之初,他甚至有些羞澀、口訥。但隨著話題進入混凝土領域,談話流暢了,充滿了感情如數家珍。
王成啟說他是幸運的。因為2003年他剛出校門,就投身到方興未艾的洋山深水港、東海大橋、杭州灣大橋等特大型水工工程中,他的知識和理想有了著陸的載體。他負責的“抗氯鹽硅酸鹽水泥”、“早起推定混凝土抗氯化物侵蝕能力研究”這些核心技術的成功開發以及之后的推而廣之、廣泛應用,填補了我國海洋用特種水泥的空白,推動了混凝土科技產品化,并在節能減排的前提下為跨海大橋、深水港打造“百年筋骨”。
這些年來,隨著高鐵建設,海上風電項目大規模上馬,混凝土應用技術研發進入了陌生的領域,帶來一個個全新的課題,催生了混凝土科研家族新的成員誕生。
王成啟是癡迷的。他認為,從最早問世的波特蘭水泥算起至今不到百年,作為一門年輕的材料學科尚有許多空白留待人們去填補,特別在海洋、沙漠、雨林等特殊的自然環境條件下,對混凝土因強度、耐久性、工作性、經濟性、生態性的不同要求,如何設計配合比是一項精細繁瑣的解碼過程。
癡迷的王成啟用了一個喬布斯常說的英文單詞“simple”——極簡主義。他認同產品所貫徹的最終理念——簡潔的力量。這一理念始終貫徹在他的科研行為中。“抗氯鹽硅酸鹽”的成功研制變海工高難度現場施工為工廠化流水線作業;“PHC樁免壓蒸工藝技術研究”研制成功摒棄了傳統的PHC管樁高壓蒸養,讓耗資巨大的高壓釜成為歷史舊物。簡化了施工環節,提高了產品質量,既節能、又低碳,經濟效益十分可觀。“早期推定混凝土抗氯化物能力的研究”這一成果豐富了混凝土耐久性的檢測手段,大幅度縮短了檢測周期。
王成啟是踐行者,他說實驗室工作是科研工作的一部分,他的大實驗室在現場。確實,這8年中,王成啟的實驗足夠豐富:緬甸、柬埔寨的熱帶雨林;東海大橋、洋山港的海洋潮涌;蘭新、哈大高鐵的戈壁雪原……在哈密工地現場,他40多天鼻血不止;在哈大鐵路工地,瀝青管爆管,乳化瀝青濺了一身,甚至濺入眼睛;東海大橋測試承臺套箱應力和溫度,他在多功能駁上一住就是幾個星期,常常因為大風涌浪晃得嘔吐不止。
如今王成啟以他癡迷踐行和在混凝土科研領域取得的傲人成績打造出行業品牌。人們說,三流企業出產品、二流企業出技術、一流企業出標準。王成啟和他的研發團隊現已步入“出標準”的行列。他們編制了由建設部頒發的《混凝土氯離子電通量測定儀》、《海砂混凝土應用技術規范》;與四航院合編了交通部《海港工程高性能混凝土質量控制標準》;正在主編交通部《水運工程材料試驗檢測技術規范》;與四航院合作在編交通部《水運工程耐久性設計標準》。
如今這位訥于言、敏于思、篤于行的優秀科技工作者正在用“金手指”將混凝土這一人造石材點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