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傍晚,廈門市翔安區大嶝島九溪口灘涂地區,紅霞漫天,候鳥翩躚。依海而生的80萬株紅樹林虬枝交錯、樹冠相連,宛若海上翠玉,盡顯自然生態之美。
由三航局承建的九溪口-大嶝大橋段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是福建省重點海洋生態保護攻堅戰項目之一,自開工以來備受地方政府高度關注,并對項目下達了“項目早竣工,生態早受益”的目標。項目團隊不負眾望,爭分奪秒地與海水“賽跑”,僅用120天,提前6個月完成25.6公頃紅樹林的修復,大大提升廈門灣海洋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助推廈門更高水平建設高顏值生態花園城市。
種植紅樹林,必須先圍堰。由于紅樹林種植區處于潮間帶,地質條件復雜、圍堰基礎均為厚而不均的軟弱淤泥層、承載力極弱。如何保證高3.5米、底寬17米、長2100米的龐大圍堰主體施工的穩定性,成了項目首要解決的難題。為此,項目團隊砥志研思新工藝、新方法,為項目后續種植紅樹林奠定了重要基礎。
“前期幾個施工工藝經論證均被淘汰,讓我們碰了一鼻子灰。”因此,團隊首先考慮采用傳統的袋裝土圍堰工藝??墒菫榱俗プ〖t樹林生長“黃金期”,提高紅樹林幼苗成活率,業主要求團隊在三個月內完成紅樹林種植任務。在如此高強度的工期和高標準的要求下,團隊只能晝夜連續施工,但這樣一來圍堰底部不間斷連續加載,基底淤泥層有可能產生整體滑移,導致已完成的圍堰和灘面坍塌?!把唧w一旦滑移坍塌,極有可能超出項目用海紅線,后果將十分嚴重!”大伙憂心忡忡。
為了提高圍堰主體施工效率與質量,項目團隊多次與業主單位、設計單位、監理單位溝通,討論施工圖紙,制定多種優化方案。一次現場方案討論會上,項目副經理盧水平提出是否可以考慮用袋裝砂和土工格柵結合的方法代替袋裝土,“因為充填袋裝砂施工效率高,且較袋裝土密實,能有效促進堰體均勻沉降。”但這一提議很快就被業主駁回,一方面由于當前市場砂價昂貴,采用充填砂無疑會大幅增加施工成本;另一方面大嶝海域受潮水、鳥喙尖啄、季節性雷雨臺風頻發的影響較大,砂袋容易出現撕裂,造成海砂不斷流失,最終引起圍堰和灘面標高持續下降,影響紅樹植物的生長。
“既然是海岸生態修復的綠色工程,環保施工是第一位?!奔幢闵碓谑程糜貌停椖靠偣O方的心仍在施工現場,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緊緊盯住手中的竹筷,頓時靈光一閃,“福建盛產竹子,能不能借鑒漳州雙魚島軟基處理工藝,通過施打低碳環保的竹樁,使軟地基變得足夠堅固,再通過在圍堰基底鋪設土工格柵進一步提高堰體沉降均勻和整體穩定性?!?/span>
這個想法引起大家的共鳴。為了驗證方案的有效性,翌日,團隊根據現場淤泥厚度量身定做了一批長4米至8米不等的竹樁,并選取了淤泥層最厚、地質條件最惡劣的C區進行試驗。4米、5米、6米......歷經多次不斷嘗試和改進試驗,團隊終于成功測算出不同淤泥層厚度實際最合適的竹樁長度,并通過采用“竹樁+土工格柵”,為圍堰施工再上一層“雙保險”。試驗圍堰歷經兩個潮水的沖刷依然“固若金湯”,表面沉降監測點與土體深層水平位移變化均在穩定可接受范圍內。
圍堰方案的順利實施,讓壓在大伙心里的“石頭”終于落地了。隨后,團隊又投入到與海水爭分奪秒的“賽跑”中。供應紅樹林苗基地的道路顛簸狹窄,僅夠一輛車行駛,取苗效率低下。團隊通過細化紅樹林苗運輸工序及交叉作業流程,積極與當地村委會、交通指揮部門溝通,制定運輸指揮方案,推進錯峰運輸,為樹苗運輸開辟“綠色通道”,無縫銜接供應樹苗,成功解決樹苗運距遠、沿途車輛多、交通情況復雜等諸多困難,從最初日均運輸樹苗1200株提高至4800株。
隨著一道道難關被攻破,項目團隊士氣高漲、斗志昂揚,火力全開錨定“項目早竣工,生態早受益”目標,根據實際情況實時動態調整資源投入,夜以繼日開展種植工作,一天下來最多可植下4萬株秋茄紅樹林苗,向80萬棵紅樹林種植目標發起沖刺。
建設海洋生態保護工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未來,這里將成為廈門新的“綠色物種寶庫”,成為珍稀瀕危水禽重要棲息地,魚、蝦、蟹、貝類生長繁殖場所?!昂芸爝@片紅樹林就會“百鳥齊鳴”變成一個熱鬧的大家園,我們的辛苦是值得的?!蓖黄瑥V闊的生機勃勃的“海上森林”,大家滿懷期待。
來源:六公司
內容:鄭思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