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航局二公司東海大橋防護工程項目11個月完成7億元施工產值,完成率100%,圓滿完成立功 競賽目標,成為2022年度上海市重點工程實事立功競賽優秀團隊。
該項目在全長32.5公里的東海大橋施工作業,13.68億元體量的工程,工期僅2年半,投入近百艘各類施工船舶,是國內首個真正意義上的跨海大橋樁基防護工程。
不畏困難,勇擔重任
施工海域內天氣變化復雜,加之海上施工所拋填用的砂石原料供應受限......頂著各種壓力,2021年5月,負責人毛娟龍帶領團隊來到東海,承擔起205個橋墩下部群樁區域防護任務。
作為國內首個跨海大橋防護工程,在工藝工法方面沒有任何前車之鑒,如何解決施工點離岸距離遠、如何解決精準拋填難度大等難點,是落在項目團隊身上的重擔。
工藝創新,降本增效
由于水下沉樁均為群樁,直樁、斜樁彼此交錯在一起,這讓傳統、成熟的直溜筒水下拋石工藝在這里吃了癟。
“既然有成熟的聲納探測系統,能精準定位樁基位置,我們就將直改斜溜筒,調整角度將溜筒更精準的送到樁基內部。”負責人與團隊在施工策劃會上提出新思路令大家茅塞頓開,會上大家頭腦風暴氣氛越發活躍?!爸谱骺缮炜s的溜筒”、“偏轉角度設計為80度最合適”、“二船合一”、“實現全面自動化”,每位成員紛紛化身“發明人”,反復思考新一代拋石工藝船如何設計更合理。
2022年1月,三航局自行研制的集砂石水泥料存放、混凝土攪拌、袋裝混凝土打包、運輸、拋填為一體的新型拋石溜筒攪拌船——“三航砼26(28)”順利下水,2艘新船屬于國內唯一適用于樁群內沖刷坑回填材料拋填的專用設備。正式啟用下,目前單船單日拋填量最大可達1400立方米混凝土,相關技術獲得國家實用型新型專利證書。不僅如此,項目團隊在工程期間共申報發明專利11項,項目降本增效成果顯著。
全力以赴,確保生產
疫情期間,項目部高度重視防疫工作,通過提前研判疫情形勢,要求現場人員取消換班輪休,班子成員靠前指揮,模范帶頭堅守施工一線。
項目部3位班子成員作為“先遣隊”,首先帶領施工員進駐3艘主力作業船。項目部同時也提出“一默三不默”的要求,即“現場正常生活靜默,但搶潮生產不能靜默、物料運輸不能靜默、食物供應更不能靜默”。在連續駐點的103天里,各部門齊心合力,和各方建立聯系,統籌兼顧疫情防控、項目管理、船機設備維修保養,做好各項應急預案,保障施工未受任何影響。
其中,海上的物資供應一直是重中之重,項目經理和物設主管分別聯系了寧波北侖、舟山定海、大洋山3地,協調物資供應,盡可能做到無接觸運輸,最終滿足現場需求。近3個月的努力,抓住每一個可作業天,每一個潮水窗口,全員與新型船磨合得更加默契,為恢復后快速達產、復產創造了先決條件。
“遇到問題是常事,我們相信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都有這樣的信念?!表椖拷浝砻挲堈f道。
隊伍建設,卓有成效
團隊建設方面,東海大橋防護工程項目團隊在干部培養、青年人才挖掘、隊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實踐工作,并力求將各項工作與黨建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進。
東海防護項目是典型的外海、單船工程?,F場自然環境惡劣,工作環境也是很多沒有在施工船上工作、生活過的人無法想象的。所以在每位青年員工進入項目部后,項目部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如實告知他們工程的真實情況,讓他們至少在心理上有個預知。項目部班子也會現身說法,以自己海上施工的切身經歷來消除他們某些方面的顧慮。工程部技術部、安全部等相關部室會對他們作技術、安全交底,進行三級安全教育,播放工藝動畫片、現場作業視頻等。通過這些措施,新進青年員工在沒上船前就對本工程有了直觀的了解。
在實際中,有部分青年大學生即便先期在船上有暈船等不適應現象,但經過老同事的傳、幫、帶,絕大部分員工都能適應現場施工環境。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當初青澀的大學生們也在9條主力施工船上,作為船舶負責人、安全責任人進行著項目管理工作。
由他們支撐起的一線團支部,在2022年,分別獲得公司2021年度“五四”團支部稱號、2021年度上海市“先進基層團組織”稱號。他們充分利用臺風、寒潮等不利作業的時間循序開展活動,盡可能地克服困難完成上級團組織、黨組織安排的各項任務。
18年前,在風高浪急的東海,三航人以過人的膽識和魄力,運用高效、科學的施工技術,僅用3年時間就建成了中國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跨海長橋——東海大橋,開創了中國外海超長橋梁建設的先河,為上海建設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如今,在這連接深水港區與上海市的唯一的陸路通道上,仍舊由三航人在守護。從“建橋”到“護橋”,三航,值得信懶。
圖文:傅駿杰
來源:二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