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透過窗戶,灑滿整個辦公室。三航局臺州路澤太項目經理丁適望著項目建設一類樁高達99%的報告,臉頰綻放著微笑?;叵氘敵?,灌注樁施工曾一度令項目進度停滯不前。
項目所在地曾是一片海域,被海水浸泡千年有余?,F如今,形成了海積地質,上層為軟土,中層是松散沙石,下層以淤泥為主,灌注樁施工時極易出現開裂滑移。
更為嚴重的是,若發生塌孔,后果不堪設想,項目部為此傷透腦筋,大家給這種“疑難雜癥”診斷為“軟骨病”。在這種地質條件下要進行大量超過80米的超長灌注樁施工更是難上加難。
丁適決定自力更生,組織項目技術骨干成立“會診組”進行“會診”。大家一致認為“除雜”是緩解病癥的當務之急。
原來,灌注樁鉆孔施工后,要將產生的泥漿灌入樁孔內,使之附著在孔壁四周,形成一道護壁。傳統施工中,在泥漿護壁前,要通過沉淀池過濾沙粒后,再注入樁孔內。由于當地地質原因,沉淀僅可去除70%的沙石,顯然除沙不徹底,工藝革新是唯一出路。
丁適帶領“會診組”分秒必爭,在一個月內翻閱了百余個海上灌注樁施工案例,一種泥沙分離器的新型設備進入視野。這種泥沙分離器轉速極快,沙子離心率大,會被自動篩選至過濾網,適合解決“除雜”問題。但市場上的泥沙分離器過濾網標準規格為5毫米,這與丁適的要求相差甚遠。
面對困難,團隊并未妥協,從市場上購買設備和2毫米過濾網,自行改造,并邀請編程工程師參與程序設置。
一周后,泥沙分離器首次用于生產,質量部長薛智文感慨道:“真是不可思議,沙石去除率由沉淀工藝的70%上升至92%,符合標準要求。”
“除雜”難題解決后,樁孔易開裂的“老毛病”依舊會犯,項目部再次“會診”,提出“固基”方案。可是,市場現有的泥漿添加劑活性較低、粘性不足,對環境要求較高,難以做到有效“固基”。丁適決定再次從新入手,研發添加劑,醫治“軟骨病”。
丁適將全部精力投入到研發上,帶領團隊篩選活性因子,重復驗算原料配比,大量現場試驗。不久,新型泥漿添加劑問世,這種新型添加劑分子量可達2000萬以上,是傳統泥漿添加劑的10倍?!皼]想成泥漿也能有這么好的粘黏性。”薛智文看著實驗數據說。
想要徹底治愈“軟骨病”,“強體”必須萬無一失,丁適給團隊下達“軍令狀”,鼓勵團隊要堅持攻關。通常灌注樁護壁完成后,還需埋設護筒,穩定孔壁,防止地表水滲透。
項目超長灌注樁最長為110米,按照工藝要求,護筒中心豎直線應與樁中心線重合,傾斜度不得大于1%。此時薛智文想到了BIM技術。最終,薛智文和技術人員運用BIM模擬施工,嚴格流程把控,成功將誤差控制在0.7%以內。
“原以為沒法進行灌注樁施工,沒想到做得又快又好,咱們的辛苦沒白費?!狈祷伛v地的路上,丁適聽著同事們的討論倍感欣慰。(寧波分公司 劉明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