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廈門繁忙的城市交通網絡中,車水馬龍的金邊路與仙岳路如同城市的血脈,源源不斷地輸送著城市的活力與生機。然而,在這繁忙的交通背后,一項由六公司承建的重要工程——金邊路下穿仙岳路隧道工程項目,正在城市道路下方破難挺近,最終于8月初順利實現隧道主體結構貫通。
金邊路下穿仙岳路隧道工程項目,坐落于廈門市湖里區湖邊水庫東片區。作為城市次干路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項目擬建設規劃雙向2車道的下穿隧道與地面雙向4車道,不僅拓寬了城市的交通網絡,更以其36米的標準路幅寬度和667米的總長度,成為了連接湖里區東部片區的重要紐帶。
然而,工程的推進并非一帆風順。面對復雜的地質條件和周邊密布的管線,如何在不影響既有道路通行的情況下,安全、高效地推進隧道施工,成為了擺在項目團隊面前的巨大挑戰。
“我們面對的不僅僅是施工難度大、安全風險高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保障仙岳路不斷交通的情況下,進行隧道施工?!表椖靠偣こ處煆埿耜栆徽Z中的。為了破解這一難題,項目團隊錨定了科技創新的目標,將技術作為攻堅克難、保證安全的關鍵。
在深入進行地質勘察和周邊管線調研后,項目團隊決定采用淺埋暗挖工藝進行施工。這是一種在距離地表較近的地下進行隧道或地下構筑物施工的方法,但落實該工藝的前提是必須構筑起一道堅強有力的“施工屏障”。
面對暗挖隧道圍巖自穩能力差、易受行車動荷載影響等挑戰,項目團隊提出了超前預支護與全斷面預加固技術的綜合解決方案。
在預支護體系的構建中,項目團隊創新性采用了雙層大管棚技術。該技術通過在開挖工作面邊緣精準植入雙排厚壁鋼管,從而在地層中搭建起一座穩固的臨時承載棚架。然而,由于隧道暗挖段穿梭于道路的平縱曲線之間,線路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多變的上下起伏與左右偏移,這無疑增加了管棚施打精度的控制難度。
針對這一難題,項目團隊在設計套拱階段便前瞻性地預判了管棚取直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空間擴展挑戰。技術員劉瑛杰形象地比喻道:“鋼管雖看似垂直嵌入洞壁,實則需在壁內以放射狀展開,宛如一把撐開的傘骨。”項目團隊巧妙地利用鋼管在開挖輪廓線外側以精確間距排列,并沿著洞軸以適宜的外插角進行鉆孔,隨后將鋼管堅實地夯入地層之中。這一布局使得搭建的管棚以掌子面和后方支撐為穩固支點,形成了一個緊密環繞隧道輪廓的殼狀保護結構。
在形成支護體系的同時,項目團隊通過鋼管布設的注漿孔,向地層中加壓注漿,以此加固軟弱破碎的地層,提高地層的自穩能力。如此一來,松散的土體仿佛“冷凍”住了。在預支護與預加固技術的雙重保障下,隧道施工作業面猶如被一把巨大的安全“保護傘”牢牢守護,確保了施工過程的平穩與安全。
此外,項目部還引入了全面的配套監測系統,涵蓋隧道超前地質預報、拱頂下沉量測、水平收斂量測以及地表沉降觀測等多個方面,同時利用道路地質雷達進行掃描,以確保對施工區域地質狀況的精準掌握和實時監測。
在項目施工進程中,項目團隊不僅成功實施了多項科技創新成果,還榮獲了實用新型專利認證,更有數項專利進入實審階段。相關QC活動成果獲得了廈門市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管理協會Ⅰ類成果,并取得福建省工程建設優秀QC小組成果一等獎。
隨著隧道主體結構的順利貫通,金邊路下穿仙岳路隧道工程以顯著的技術創新和工程效益,成為了城市建設的又一亮點。作為湖里區東部片區基本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項目的建成將有效加強仙岳路南北聯系,緩解金山路節點的交通壓力,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出行環境。
來源:六公司
文圖:楊莉婷 張旭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