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天邊泛起溫柔的橙黃色,海風輕拂,空氣中彌漫著海邊特有的濕潤與清新。在福建莆田羅嶼這座小島上,一座我國東南沿海能源礦產進口的重要口岸和大宗散貨接卸中轉基地正在悄然崛起。
“目前下潛深度23.2米,滿足出駁安全深度”,高頻中傳來沉穩的回應?!笆盏?,半潛駁11號,繼續下潛”,羅嶼8號泊位項目生產經理劉闖迅速發出指令,隨后補充:“秦航工82,慢慢向后絞,準備出駁”。“秦航工82收到”,起重船船長的回復簡短有力。
項目施工現場,船只間井然有序的操作流程在持續上演著。一件件重達4518噸的混凝土“巨獸”在起重船的牽引下,緩緩駛向安裝區,每一步都凝聚著項目“趕潮者”的心血與智慧。
項目上繁忙的身影與不遠處川流不息的湄洲灣主航道交相輝映,不由得讓我回想起剛從長樂風電項目來到這時的場景:我們背負行囊,踏入這片未開發的灘涂,映入眼簾的是滿地的鮑魚籠和大小不一的礁石。如何在這里從零開始建造泊位,忐忑和迷茫不禁涌上心頭。
三航人對風電工作者有一個時髦的稱謂——“捕風者”。在第一次項目部全體員工大會上,項目經理張翔龍打趣道:“從這個項目開始,我們就不是‘捕風者’了,現在干的是碼頭,應該叫‘趕潮者’?!?/span>
從協調搬遷,到場地平整,再到基槽開挖、炸礁清礁,以及后來的沉箱出運安裝,我們不斷追逐著潮水的腳步,踏浪而行,日夜不息,也經常在“低潮位大干,高潮位小干,中潮位想方設法地干”的調侃中相互鼓勁兒。整個項目團隊為了首件沉箱安裝節點拼盡全力。
從2023年6月1日,第一件沉箱成功安裝,首戰告捷也給我們這些“趕潮者”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此后,項目團隊在推進工程進度的征途上不??偨Y每一次施工經驗,也在項目總工程師林金燦的帶領下不斷錘煉“趕潮者”的看家本領。他在項目質量例會上總是反復“嘮叨”:“質量是企業發展的生命線,質量的前提是技術引領,成本管控的核心也是在充分的技術準備下達成的”,以致我們都能脫口而出。
拋石船應該在什么潮位下進行基床拋石施工,基槽炸礁最大單段所需的起爆藥量,沉箱安裝船組如何根據漲退潮潮流方向和大小潮進行船舶定位……“趕潮”回來的我們也在質量例會上不斷接受著“頭腦風暴”。去年剛入職的技術員陳浩霖打趣地說道:“來到項目部的這1年感覺比大學4年學到的專業知識都多,現在我的每根發絲都充滿了技術?!?/span>
潮起潮落間,作為“趕潮者”的我們對各項施工工藝熟能生巧,隨著一件件沉箱平穩坐落至預定位置,大家剛開始的不安也隨著項目的推進漸漸消散。
遠處,太陽緩緩從海平面升起,陽光灑在海面上,宛如無數顆閃亮的寶石在輕輕搖曳。看著海浪拍打著即將安裝的最后一件沉箱,我似乎明白了“趕潮者”真正的內涵,那便是劈波斬浪,固基筑港,為一片片灘涂穿上堅實的“盔甲”,讓載滿貨物的船舶免受海浪的侵襲。
夜幕降臨,天空中繁星點點。隨著“咻”的一聲輕響,一枚枚煙花如離弦之箭,劃破寂靜的夜空,在成功安裝的最后一件沉箱頂上綻放。那一刻的絢爛,是對我們這群“趕潮者”過去一年多辛勤付出的最好詮釋。28件特大型混凝土沉箱,如同28座豐碑,不僅見證了從無到有的奇跡,更承載著我們對羅嶼這座小島未來的希望與憧憬。
“海建拖9號即將返航回廈門港”,高頻繼續響起:“秦航工82計劃明日返航平潭港”。我回復道:“收到,各位一帆風順,再相會”。
大伙望著遠去的船只,心中雖有不舍,卻也對未來充滿期望。因為我們知道8號泊位的建設仍在繼續,現澆胸墻、后軌灌注樁施工等工作才剛剛開始。
一艘艘起重船漸漸融入蔚藍,奔赴屬于它們的碼頭。潮起潮落,我們也將站在新的起點,繼續追逐潮水的腳步,以更加堅定的步伐續寫“趕潮者”的故事。
來源:六公司
撰稿:薛輪輪 金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