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布《關于2023年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2020年度專精特新企業復核通過企業名單的公示》,新會航建公司成功獲批廣東省2023年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專精特新”政策旨在培育具有“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創新型”特征的中小企業,這類企業科技含量高、設備工藝先進、管理體系完善、市場競爭力強,是產業發展的新引擎,也是實體經濟的硬支撐。“專精特新”稱號是全國中小企業評定工作中最具權威、最高等級的榮譽稱號。
本次認定,是對新會航建公司在產品制造領域的研發能力、持續創新能力、技術實力及專業能力等多方面的認可,標志著新會航建公司正式躋身廣東省優秀科技企業行列。
形成鋼結構“智造”專業化鏈條
2018年,新會航建公司開啟海上風電基礎鋼管樁制作業務,從最開始“摸著石頭過河”,到現在已經具備鋼結構深化設計、加工制造、吊裝或滾裝出運的標準化生產鏈條,這與新會航建轉型之初確定的“以專破局、以精立業、以新賦能”密不可分。
為完善公司海上風電全產業鏈布局,新會航建參與大唐南澳升壓站導管架制作,成為全局首家獨立承攬深水海上升壓站導管架制作單位。敢于接這顆“燙手山芋”,這份底氣來自公司的創新支持。
率先編制海上風電鋼管樁制作工藝標準化手冊,用于指導現場操作,依托中廣核陽江南鵬島海上風電、福建莆田平海三期海上風電、粵電陽西沙扒海上風電、中廣核惠州海上風電等項目平臺,專注鋼管樁加工升級,新會航建的創新活力與發展韌性在轉型過程中得以釋放。
深耕鋼結構產業鏈精細化管理
為了服務公司高質量發展,新會航建全面推進精細化施工管理,針對零星委托項目鋼板利用率低的問題,技術團隊在優化排版圖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利用各類余料,大大減少鋼板浪費。
針對港澳項目模板成本高的情況,新會航建發揮自有班組的優勢,對舊模板進行改造再利用,部分項目鋼模板重復利用率達到50%以上,大大節約模板成本。在新廠房建設、運輸工裝制作時,充分利用堆存許久的物資周轉中心的各類型材,實現廢舊物資循環利用。
總結形成特色化技術優勢
近年來,新會航建公司完成由傳統混凝土預制構件邁向鋼結構加工的轉型升級,過程中始終保持鋼結構制作和混凝土預制的“雙向優勢”。
為提高陽西沙扒海上風電項目海上沉樁施工效率,新會航建技術團隊創新提出在鋼管樁制作完成后,采用“混凝土天泵澆筑+灌漿料充實”工藝進行樁內混凝土預制,大幅提升了項目進度,編制的《海上風電基礎鋼管樁樁內混凝土臥式預制施工工法》獲得江蘇省省級工法。為解決香港南丫島泵房預制和出運難題,團隊提出在半潛駁上直接預制泵房,由2臺天泵直接通過專用通道開上半潛駁甲板,保證連續澆筑的工效,創造了單次最大澆筑量超700方的記錄。
創新引領打造新穎化裝備
新會航建公司聚焦科技創新,優化創新體系,創新業務發展。針對鋼板下料坡口效率低、質量差的問題,技術團隊深入研究下料工藝,研制出新型半自動下料設備,設備可保證1名工人同時監管2臺下料設備同時運行。針對管節組隊工效低的問題,設備團隊經過多方考察,積極引進新型組對機,組隊工效翻倍提升。
聚焦主業、強化創新,新會航建在業內形成獨特優勢同時還積極走出去,攻克技術難題,拓展更廣闊市場。承建的香港箱涵預制項目內模安拆難度大,安拆過程中易發生歪拉斜吊的問題,團隊多次與專業模板廠溝通研究,創新提出整體式內鋼模工藝,在保證安拆施工工效與安全的同時大大節約了人工成本,獲得香港各參建方的高度認可。
目前,新會航建公司已逐步形成“海上風電鋼結構+港澳混凝土預制構件+橋梁、MIC構件等多元化探索”的運營模式。下一步,新會航建公司將繼續堅持“專精特新”發展之路,持續加強市場探索,專注強化核心能力和研發團隊建設,持續優化產品結構,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為公司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來源:江蘇分公司
文字:趙偉
圖片:趙偉 羅善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