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盛世譜篇章,雙塔凌云跨江洲。9月29日,隨著第一輛車駛過,由公司承建的湘潭楊梅洲大橋正式通車,慶祝新中國75周年華誕。三航局黨委常委、總會計師鄒強出席通車儀式,并代表三航局接受湘潭市委慰問。
湘潭窯灣景區項目西起雨湖區北二環,跨楊梅洲島,東至岳塘區建設路,與河東大道相接,道路和橋梁全長10.04公里,是連接湘潭岳塘區和雨湖區主要通道。其中,楊梅洲大橋橋梁全長2123米,為雙塔雙索面混合梁斜拉橋,主橋1108米,河西側索塔總高度181米,河東側索塔總高度181.68米,是湘潭市目前最高建筑。
大橋采用“一跨過江”的形式,其中主跨寬658米,由168根斜拉索錨固53節鋼箱梁鋪設而成,成為湘江目前跨度最大的斜拉橋。
創新驅動,攻克技術難關
楊梅洲大橋“一跨過江”,658米的跨度,為大橋的建設帶來不少難題。
“要想跨得過,就要立得穩”。在主墩基礎施工中,項目建設團隊針對圍堰地質復雜,基巖強度軟硬不均等特征,采取“一樁多探”,并按固定比例回填片石、黃土,解決了鉆進過程遇溶洞漏漿的問題;面對溶洞塌方潛在的風險,建設團隊在樁底陰陽鎖口底部制作45度刃角,解決了管樁傾斜的問題;并在后續36米大直徑承臺澆筑中,通過分3層澆筑混凝土,優化冷卻水管布設的方式,避免了水化熱導致承臺開裂,為大橋奠定堅實基礎。
項目橋梁團隊基于“BIM+”技術,利用有限元分析軟件,打造楊梅洲數字孿生建造技術及施工監控平臺,結合現場實際情況進行了工藝創新、質量創優和科研攻關,攻克了鋼箱梁大噸位吊裝作業、鋼箱梁大噸位滑移施工、少支架安拆施工、超長斜拉索群錨體系等值張拉、大跨徑斜拉橋無應力合龍、大跨徑斜拉橋鋼橋面ERS鋪裝、大跨徑斜拉橋抗風抑流措施等技術難題數十項。
團隊總結經驗,形成課題2個,工法4項,專利10余項,論文40余篇,這些難題的攻克不僅提高工程質量和建設進度,還為后續同類型斜拉橋的提供可參考經驗。
綠色發展,筑牢環保底線
大橋橫跨湖南省的母親河——湘江,對綠色施工有著極高的要求。
項目部踐行“雙碳”發展要求,將降碳、減污、擴綠、增長貫穿于項目建設的全周期。在設計之初,大橋采用主跨一跨過江的方案,不僅保護了湘江水質及野生鯉魚的洄游產卵,同時滿足湘江航道暢通。
結合現場施工條件,項目技術團隊發明一種可移動的一體式混凝土箱梁翼緣模板支架,做到一套模板重復使用,大大減少了側翼緣板模板搭設工程量,進一步減少了木材的消耗。在鋼橋面鋪裝過程中,技術團隊采用了ERS樹脂瀝青混凝土,較傳統鋪裝方式,此項應用無需加熱,大大降低了二氧化碳排放。
為降低施工和通車后對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項目部修建了永久應急處理池等設施,嚴格落實攔渣、濾渣、覆蓋、沉淀等措施,讓污染物做到“有家可歸”,保證建設過程中沒有污水流入長江。
多措并舉,護航安全生產
項目部著力打通“安全生產最后一公里”,扎實開展“黨建引領,抓實安全網格化管理”活動,對楊梅洲大橋河東、河西施工作業場所進行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建立起以項目經理、安全總監為總網格長的網格化管理矩陣,劃定四個網格,設置網格責任區、設立黨員安全示范崗,形成獨具特色的“黨建+網格化”安全管理體系。
項目部積極推動“視頻+喇叭+一鍵連通”信息化建設工作,利用視頻監控、喇叭喊話等一鍵連通信息化手段,管控現場“三違”作業和班前喊話,開展“百日安全生產立功競賽”“安全家書寄真情活動”“我做一天安全員”等活動讓安全生產、遵章守紀深深扎根職工心底,實現了作業人員從“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轉變。
項目黨支部充分激發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黨員干部帶頭沖鋒,按照施工區域各工點進行領導帶班生產,層層壓實各級管理人員安全生產責任。網格員履職盡責,每道分部分項工程施工前,聯合班組長細化工序致險因子、預防措施和現場處置方法,按風險等級高低,從組織、制度、技術、應急等方面對施工安全風險進行有效管控,高度關注危險源變化后的風險狀況,確保施工安全風險始終處于受控范圍內。
項目黨支部將主題黨日對準關鍵部位、關鍵時段、關鍵工序,從解決項目建設實際困難出發,組織開展了“凝心聚力,共筑安全”等主題黨日活動,實現“網格管理精細化,作業過程規范化,安全生產標準化”三化安全管理,為大橋建成通車提供堅實保障。
一橋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銀白色的楊梅洲大橋橫臥湘江,與楊梅洲島上郁郁蔥蔥的公園美景交相輝映。
楊梅洲大橋的建成通車,為湘潭市“一環兩路,六縱六橫”城市路網發展建設增添了新地標、新景觀,為湘江兩岸經濟騰飛、鄉村振興點燃新的新引擎,為湘潭地區紅色文旅品牌匯聚合力,產業升級積蓄優勢,更為湘潭市拉大城市發展框架,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推動長株潭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和長株潭都市圈建設起到至關重要作用。
來源:八公司
文圖:黃祖剛 朱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