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龍偏差小于2毫米,最難的一關,我們闖過去了!”湘江畔,望著有如碧波臥龍般的楊梅洲大橋,項目黨支部書記胡雄難掩興奮。
由三航局承建的楊梅洲大橋主橋全長1108米,河西側索塔總高度181米,河東側索塔總高度181.68米。目前是湘江跨度最大、寬度最寬的橋梁,同時也是湘潭市最高建筑。
兩岸的“通天塔”構成了大橋的“脊梁”,更是實現“一跨過江”的關鍵。為了確?!凹沽骸钡姆€固,其底座承臺的施工成為整個大橋質量控制的關鍵。
這兩個超大承臺仿佛巨型“蛋糕”,高8米,直徑36米,兩側距離岸邊約80米,單側承臺澆筑需要使用2700立方米的混凝土。
大方量的混凝土澆筑后會發生水化放熱,釋放的熱量最高可達到60至70攝氏度,內外的巨大溫差會直接造成塔壁開裂,因此施工中對混凝土的溫度控制要求極高。
“從混凝土生產、運輸、澆筑再到養護等各環節,咱們都要做好溫控。”施工策劃會上,項目副經理田旭富說道。大橋正式開工前,田旭富列出了原材料中可能影響混凝土溫度的因素,并逐一“開方抓藥”,對選出的水泥、摻合料等一一進行配比試驗。
項目團隊將配合比砂率由37%調整為40%,外加劑含量由每立方米6千克調整為每立方米4.75千克,使混凝土具有高塌落度、高擴展度、低坍損、低泵損、低倒塌等優異特性。
原材料配比問題解決了,可如何才能精確控制混凝土的溫度呢?田旭富一時想出了神。“還想呢老田,來喝杯咖啡提提神。”接過遞過來的冰咖啡輕抿一口,田旭富頓時來了靈感:“真有你的!胡書記,咖啡里面能加冰,混凝土是不是也能參照這個呢?”
順著這個思路,項目團隊在混凝土攪拌過程中,往水里加入冰塊,嚴格控制混凝土出機溫度在30攝氏度以內,并在運輸過程中設置遮陽、隔熱等設施。
為進一步優化溫控措施,項目團隊提前在澆筑層內部預埋多個電子測溫感應器,實時監測混凝土各個部位的溫度。
根據傳感器反饋的溫度數據并結合現場實際情況,現場管理人員科學控制冷卻水循環溫度、流速、流向等,達到溫控指標后斷開冷卻水供應,最大程度保持了混凝土溫度穩定。
“混凝土無線測溫系統就像是‘溫度計’,而冷卻水管就好比人體的‘毛細血管’,兩相結合調節主塔的‘體溫’,是大橋溫控的一大法寶?!碧镄窀唤榻B道。
“通天塔”在湘江快速“成長”拔“江”而起。后續施工的重點就是讓大橋實現一“跨”過湘江?!案鶕O計要求,53塊長15米,寬51.85米,重達372噸的‘大積木’焊接誤差要控制在2毫米內,為施工過程中的質量管控帶來極大挑戰?!表椖抠|量部部長呂林通說道。
經過數次方案討論和現場聯合“會診”,項目團隊運用BIM技術給每塊鋼箱梁和斜拉索編制了“身份證”,在理論上實現了鋼構件的預先拼裝、對號入座、精準安裝。
由于鋼箱梁重量較大、江面風速高、溫差引起熱脹冷縮等因素的影響,在鋼箱梁焊接中極易導致焊縫出現氣孔和熔合不良。為此,項目團隊提前模擬江面焊接環境,開展了施工前焊接工藝實驗,做足準備應對挑戰。
但在呂林通日常檢查時,問題還是出現了。“這里焊縫存在氣孔,必須及時返工!”在發現焊接質量問題后,呂林通迅速查找原因。原來,相較于室內無風作業,江面的大風更容易將焊機的保護氣體吹散,直接影響焊接質量。
為了創造無風環境,項目團隊自制了“擋風盒”,形成封閉空間,把江面大風隔絕在外,并立即安排工人返工。同時,項目團隊還使用以超聲波、射線等為主的精密儀器,對焊接處進行全覆蓋檢測,如同為人體進行CT檢查,精準控制鋼箱梁焊接質量。
在“溫度計、身份證、擋風盒、CT儀”等眾多法寶的加持下,楊梅洲大橋實現了毫米級精準合龍?,F場監理贊嘆道:“你們這些‘小法寶’有力保障了大橋的‘大質量’,真是了不起呀!”
來源:八公司
文圖:朱蒸天 黃祖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