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湘江,碧波蕩漾,楊梅洲大橋上168根斜拉索猶如律動的琴弦,仿佛在講述一段故事,讓人沉醉在優美的旋律中。
近日,隨著最后一方混凝土澆入混凝土箱梁頂板,由公司承建的楊梅洲大橋全線混凝土梁全部澆筑完成。湘潭楊梅洲大橋為雙塔雙索面半漂浮體系斜拉橋,兩個主塔高181米。大橋設計“一跨過江”,主跨長達658米,是湘江上跨度最大的斜拉橋。
而牢牢拉住懸空的658米鋼橋面,正是兩個主塔斜直而下的168根斜拉索。每一根斜拉索長80.5米至371米不等,最輕為7.7噸,最重可達24噸,由37到83根鋼絞線組成。
根據規范要求,斜拉索張拉精度需控制在5%的范圍內,與此同時,還要保證組成斜拉索的數根鋼絞線張拉偏差值的精度控制在2%的范圍內。
“控制斜拉索張拉精度,一系列動作就像調琴弦一樣。琴弦松緊不對,音調就不準;斜拉索松緊不對,就無法確保大橋整體結構穩固?!表椖靠偣こ處焺⑿「坌蜗蟮亟忉尩馈?/span>
要嚴格控制斜拉索精度,而施工高度又在186米的高空,晝夜溫差大,大風情況又多……雖有幾十年現場施工經驗的老黃,琴聲未起,“退堂鼓”已響。
“這座大橋是人民群眾的期盼,‘琴弦’上更是他們的心聲,我們不能退,定要在這湘江之上,奏響三航最強音。”劉小港的話擲地有聲,壓住了“退堂鼓”,激昂了在場每一個人的斗志。
要想確保調試精準到位,首要解決的就是將168根斜拉索張拉到位,即將“琴弦”調至預設的基準調?!罢艺{”的過程需涉及上萬次的調試,浩如煙海的數據成為第一個“攔路虎”,而借助信息化手段計算無疑成為“調弦師”的最優選。
“但這個等比例的建??隙ú荒芡晖耆珣糜趯嶋H,數據只是起到指導意義,并不能100%復刻。”劉小港補充道。
的確,數據演算是完全在理想狀態計算的。按照氣象學原理,江平面與塔頂往往相差兩級風力,又因“琴弦”的“音準”受溫度影響較大,無論是風速還是溫度都會影響音色。
還要考慮大橋主塔和主梁之間的偏移變化,種種因素疊加后,讓大橋的“和弦”工作陷入僵局。
要想從根本上實現完美和弦,關鍵就是要做好過程管控。既然做不到統籌兼顧,那就得在平均預估的基礎上,找到張拉的基準值。相當于先找個基準調,然后再結合天氣實際情況進行升、降調。
“調弦師”們說干就干,一邊聯合三航局技術中心搭建“楊梅洲大橋數字化監控平臺”,通過“1:1”的模型建立,采用虛擬預拼裝技術進行預先演算,從而找到“琴弦”的基準調。
另一邊,江上“調弦師”們將168根琴弦,按照各自的結構屬性和位置屬性分成21對,每根按序編號,分別采用“力值對稱”和“數量對稱”兩種方式進行調試。
綜合考慮溫度和風力帶來的偏差,采用“粗調+精調”相結合的方式,先耗時48小時完成調試的75%,確保粗調到位;然后再選取夜間10點至凌晨12點環境溫度相對穩定的時間段,在短時間內完成多次少量的最后調試,確?!昂拖摇庇茡P。
為避免“跑調”情況的出現,“調弦師”對鋼絞線們進行逐根牽引、逐根入錨、逐根張拉。采用等值張拉法,同步在“琴弦”端部設置傳感器,將無形的力值轉變成有形的數據,讓每一點“雜音”都能被看見,實現每根鋼絞線的精確調試。
每根“琴弦”調試完成后,為保證最終效果,“調弦師”們采用隨機抽拔、索力計、頻率法檢測調試結果,從全流程上保證了楊梅洲大橋調“弦”的精準度。
楊梅洲大橋的“通天塔”直插云霄穩穩地屹立湘江之上,數以萬計的調試,精益求精的“調弦師”確保每根“琴弦”都和弦到位,宛若奏響一曲天籟之音。“期待它的華美亮相!”
時任湖南湘潭市委書記劉志仁在出席大橋合龍儀式之后,頻頻回望,口中盛贊。
楊梅洲大橋通車后,將打通湘潭市岳塘區與雨湖區的快速通道,完善“一環兩路,六縱六橫”城市路網,為湘江兩岸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為湘潭經濟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
來源:八公司
文圖:包媛媛 黃祖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