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0日下午,距東海大橋東側1000米海域、國內第一個大型海上風電安裝現場,“奮進號”伸出巨大吊臂,吊起總重量達666噸的風機緩緩地向墩臺上空移動。盡管此時風力由預報的三級增至七級,船舶出現輕微搖晃,但安裝現場還是按照預定方案有條不紊進行,“離墩臺距離還有50厘米、40厘米、30厘米……”對講機傳出的聲音牽動著現場每個人的心。
下午5點58分,墩臺施工人員報告:“總指揮,風機底部與墩臺成功對接,產生的沖擊力符合設計要求。” 安裝總指揮沈志春宣布:東海大橋風電工程首臺3兆瓦風機安裝圓滿成功。話音剛落,“奮進號”吊臂兩端燃起了煙花,絢爛的煙花照在大家充滿笑容的臉上,顯得更加燦爛。
安裝國內第一臺風電風機,寧波分公司風電項目部作了精心準備。風機整體安裝時,對墩臺的沖擊力要控制在0.25N/㎡內,這個沖擊力相當于一個人輕輕坐到椅子上所產生的沖擊力。盡管在安裝前,項目部已試驗成功了軟著陸系統,為成功安裝提供了技術保證,但在海上使用,效果如何誰也沒有底。而且軟著陸系統只安裝在墩臺上,如果墩臺安裝不成功,風機就無法再回到運送的三航工2號甲板上,只能懸空吊在海上,后果不可想象。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第一次安裝最終獲得成功。
險象環生的運輸之路
春節后第二個工作日,寧波分公司朱旭明等人就北上保定、大連,研究風葉運輸路徑,商討主機、輪轂裝運事宜。
2月18日,就在主機裝車前一天晚上,大連下了今年第一場雪,十幾厘米厚的積雪在攝氏零下10度寒風吹拂下迅速結成冰塊,運輸車輛可謂寸步難行。雪上加霜的是,原本設計標高4.4米的主機,下生產線時已4.86米,超過高速公路的限載高度,原本制定走高速公路的兩套計劃被迫擱淺。運輸車輛只得裝著長13米、寬5米、重130噸的主機走丘陵縱橫、結成冰面的鄉間小路。
車隊以極緩慢的速度從大連瓦房店出發了。晚上,當車輛開過一個陡坡時,發生了驚險一幕:由于路面結冰,裝著上百噸主機的車輛開到半坡時發生側滑,靠車輛自身動力根本無法開到坡頂,甚至還會在重力作用下滑向路邊造成翻車。運送人員打著手電筒到附近村鎮尋找機械設備。半小時后,他們從沙場租來了兩臺履帶式裝載機,一臺在運輸車前方作牽引,一臺在后方作助推,三輛車一起開動,向坡頂沖去,車隊終于安全翻過坡頂。
本想接下來的路會暢通一些,誰知20日深夜,在大連開發區又遇到了“攔路虎”。開發區一座立交橋限高5.5米,而主機加上運輸車自身高度達到了5.81米。好在運輸車帶有液壓升降系統,但到底能降低多少,誰心里也沒有譜。液壓設備啟動后,車身在一點點下降,整機高度降至5.4米。車子緩慢向前移動,由于車身緊貼地面,不時可以看到摩擦地面產生的火花,3米、2米……車子離立交橋越來越近,所有人都盯著主機頂部。“通過了!”現場響起歡呼聲。據目測,主機頂部與立交橋最近不足0.05米。
風葉安裝遇到難題
主機、葉片、輪轂和塔筒先后通過海路,3月初抵達沈家灣安裝基地,令人意外的是看似簡單的葉片吊運卻遇到了麻煩。
風機葉片長45米、寬4.2米、高2.4米、重12噸,是玻璃鋼材質。如果按普通倒三角型吊法,容易使風葉中部凹陷,折傷風葉。在天津裝船時,一片風葉由兩臺吊機同時吊運,而安裝現場碼頭平臺不能容納兩臺吊機共同作業。技術負責人葉路明參考天津裝船技術,用15米長的槽鋼先用吊機吊住槽鋼,再在槽鋼兩端系一條繩索,分別綁住風葉,解決了葉片凹陷難題。
風機的下塔筒、中塔筒、平衡梁、上塔筒在三航工2號上開始組裝,最后一環是機艙葉輪組的吊裝。每臺風機三片風葉迎風面積391平方米,海上一有風,葉片就如脫韁的野馬,難以控制,如果葉片撞到船機上,就有可能報廢。為此,項目部在吊裝前就研究風葉吊裝時的靜止狀態,最終確定方案:用長繩一端系住風葉,一端由人牽引,隨時調整風葉方位,保證風葉與船機設備的安全距離,事實證明此方法行之有效。
第一臺風機整體安裝成功后,后續工作一直持續到第二天凌晨1點,第二天早上,項目部召開總結會議。目前,第一階段三臺風機安裝已全部完成。(孫益軍 陳一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