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鉤起!”“大臂下……”
“準備……開始振沉!”
8月28日晚7時, 隨著現場指揮一聲令下,港珠澳大橋工程香港人工島首個格型鋼板樁大圓筒開始振沉。
激振力達250噸的大型液壓振動錘開始隆隆作響,海水、船甲板、鋼板,隨著振動錘的節奏上下起伏。數分鐘后,第一組6片鋼板樁順利打到標高。在甲板上站了一天的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松平臉上露出了微笑。
格型鋼板樁大圓筒振沉是關鍵工序,8月10日,馬松平就來到現場籌備第一個鋼圓筒振沉施工,對施工方案進行研討,尤其是改進振沉過程中鋼板樁的垂直度問題,決定在K038號大圓筒上實施新的施工工藝。
振沉施工中,員工們每天都是“6進6出”:早晨6時許,施工員和起重指揮就到船上,直到傍晚6時才收工;而專家組成員要忙到晚上八九點鐘,吃完飯后還要在一起總結討論。
現場起重指揮頂著烈日進行起吊作業,焊工們白天利用吊車在大圓筒上面焊接加固裝置,夜晚2艘打樁船和3個振動錘一起開工。為保證鋼板不因發熱變形,項目部打開3個消防水龍頭同時對鋼板樁進行冷卻處理。
振沉初期,最危險的就是鋼板樁“溜樁”,由于突然失去阻力及平衡,“溜樁”極有可能會危及施工人員的生命安全,損壞施工船舶,造成機毀人亡。項目部減緩振沉速度,加強對振力的控制,避免“溜樁”現象出現。
鋼板樁振沉后期,振沉阻力增大,需加大振動錘功率,由于液壓油管受力不均,一次,振動錘的液壓油管突然爆裂,大量的液壓油噴灑到甲板和大圓筒上,滿地的機油使人無法立足,累了一天的修理工們半夜起床清理油污,保證第二天一早能繼續施工。
連續的日夜奮戰,在8月27日振沉結束時,鋼板樁終于沉到距離設計標高僅1米多的位置。
28日晚8時,第一組鋼板樁沉樁到位。然而,隨著鋼板樁的貫入,越到下面阻力越大,下沉速度也越慢。為防止大功率振動錘由于高頻振動導致鋼板發熱變形,作業人員每下沉四五十厘米后就對鋼板進行檢查。
29日凌晨4時,大圓筒共196片格型鋼板樁終于全部沉到設計標高。此時,天空微微泛白,在場的員工們輕輕地舒了一口氣。(華敏峰 高洪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