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不靠,在設備租賃市場萎縮的情況下,充分利用現有的人員設備,積極開拓內外兩個市場,承攬防波堤理坡、攪拌樓砼供應、砂樁、塑排、強夯以及風電施工等跨領域項目,走出了一條轉型發展的新路。值得其他單位學習借鑒。” 這是江蘇分公司管理提升活動階段性評定大會上,分公司黨政領導對機械處的高度肯定。
領導的高度肯定是有依據的,這可以從機械處近5年的產值利潤看出:2007年,施工產值6480萬元,利潤460萬元; 2009年,施工產值1.35億元,利潤700萬元;2011年,施工產值1.45億元,利潤1286萬元。5年中產值利潤分別遞增了124%、180%。
機械處主任王鳳陽說,轉型使機械處得以迅速發展,但過程是艱辛的,就像學川劇的“變臉”,看易行難。他介紹道,當時的機械處以設備租賃為主,而社會上個體投資的新設備不斷進入租賃市場,使機械處的設備缺乏競爭力。面對舊設備故障率高,維修成本加大的窘況,唯有另謀出路,依靠現有的人才與技術資源優勢,利用水上振沖技術、砂樁技術、靜壓塑排技術、重軌無縫焊接技術,探索海上風電施工技術,才使機械處成功轉型。
“變臉”要靠真功夫,機械處首先對設備進行技術改造。如在承接水工振沖砂施工時,機械處根據現場施工特點,自行改造砂樁設備,解決了復雜的施打工藝,擁有了在這一領域的技術主導權。在承接青島前灣保稅區的塑排板插打項目時,他們對老挖掘機進行改造,只用50天時間,干完了這項專業性很強的800萬元項目,獲得了200萬元利潤。
有了市場、技術與效益的積累,機械處沒有停滯不前,再次“變臉”轉型,靠的是一股闖勁與創新精神。2008年,機械處將觸角伸向還在醞釀中的海上風電項目,重點跟蹤、主動配合業主開展技術研究,在風電潮間帶與淺海風機施工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機械處成功研究實施了成套的船機施工方案,安裝完成了響水2兆瓦試驗風機。這項作為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項目的完美收官,使機械處聲譽鵲起,取得特許權招標。機械處在海上風電項目取得另一重大成果,是成功完成了珠海與桂山的測風塔建設,為權威設計單位提供了第一手科學資料,同時,也取得了施工技術產權。
機械處在多路突進、多處轉型的同時,提升現場管控能力,打造精品,狠抓效益,精彩演繹“變臉”之功。如強力推行“誰負責施工,誰負責施工質量”的全員質量管理制度,在構件制作、混凝土澆筑、地基處理等項目施工中,都力求做到一次合格、一步到位、一次通過,杜絕返工現象,獲得業主的認可;在成本管理上更是堅持“慎放謹收”原則,在施工過程中實現最大程度節流,組織好相關部門人員認真研究合同條款,將合同中每個條款分解到每個施工管理人員,實行“成本管理分層管理責任制”,同時還將合同管理與現場分包隊伍的每月計量結合起來,使月度計量標準更趨合理、科學與完善。2009年,機械處中標青島一攪拌站項目,按最初測算要虧200萬元。但機械處在材料價格管理上嚴格實行精細化與優選法,僅黃砂水泥價格就比市場價降低數十萬元。同時完善分包管理制度,幾年來,這個攪拌項目產值已達1.3億元,利潤1000多萬元。
目前的機械處已成為分公司的施工新主角,但王鳳陽并不滿足,他說,要爭取更多領域成為獨當一面的主力。說這話時,他臉上充滿堅毅、執著與期冀。(陸震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