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分公司緬甸皎漂項目部歷時5個月鏖戰,使業主高度關注的“旱季攻勢”——沉箱砼澆筑與基槽炸礁、水下砼澆筑、基床拋石等“5·30”旱季節點目標提前16天全部完成。中石油現場總指揮唱煥來難掩興奮之情:“中交三航在馬德島展示了世界一流施工隊伍的管理水平,是當之無愧的國際品牌團隊,我們要為你們請功。”
“旱季攻勢”是項目部與業主達成的關鍵決戰性協議。緬甸每年6月份將正式進入雨季,一旦進入雨季,施工難度將大大增加,工效明顯降低,防雨措施的費用投入也將大幅增加。在今年的1月份項目部就制定出周密翔實的“旱季攻勢”計劃。
項目部采取的第一個法寶就是“緊盯戰術”。對重點工作、重要的物資供應,派專人負責跟蹤砂石料加工及裝船進度,“緊盯”責任人,“緊盯戰術”分等級層次,盯得越緊級別越高。同時對工程的各項風險預控進行反復細化與評審,大到工程物資供應與施工設備的選擇,細到員工加班的日常生活用品。施工現場方圓幾百公里有山無石,山體結構以泥巖為主,工程所需的碎石、河砂、塊石、鋼筋等都要從幾百里外的緬甸內陸通過內河轉到海上,再運到現場。而運輸船舶資源十分有限,緬甸政府又不允許外國船舶進入。項目部從去年2月份便提前在緬甸跟蹤、鎖定可租用的船舶。由于當地砂石產量有限,特別是像工地這樣短期的大方量使用更為緊缺,項目部采取專人負責的人盯人戰術,在緬甸分公司的幫助下,派專人到砂石廠坐鎮。生產高峰期,供應商的砂石產量還是無法滿足需求,項目部派出多路人馬,像小商販一樣到處收購,然后集中到仰光項目部裝船后再運送到現場,從而確保了沉箱預制進度。
“旱季攻勢”取得決定性勝利的另一個法寶是“三個會”制度。即重要工作、工序、施工工藝等在實施之前,要召開不少于3次的專題會,最大限度挖掘團隊智慧、力量。如,從國內調遣物資的卸船作業,項目部要召集有關人員開第一次準備會,探討有關卸船的準備工作及相關注意事項;在運輸船到達之前再召開卸船作業第二次專題會,就第一次會議布置的工作落實情況進行核實分析;在運輸船抵達現場,相關人員到船上現場勘察后,召開第三次卸船專題會,進行詳細交底與布置,最后才能進行現場卸船作業。再如沉箱出運安裝,由于該工程設計的沉箱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高的圓沉箱,項目部召開了數十次專題會,還多次邀請國內有關專家到現場勘察,對沉箱出運安裝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進行分析,對每一種不利因素都提前考慮做好預案,確保復雜的沉箱施工未出現任何安全和質量問題。
計劃嚴密,跟蹤到位,落實完備,使項目部在雨季來臨前搶得了先機。“旱季攻勢”所完成的施工產值占年度計劃的60%,成為整個中緬原油管道施工的領頭羊。(陸震東 陳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