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公司承建的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東人工島最后一個鋼圓筒成功振沉,標志著東、西人工島主體結構形成。遠遠望去,東、西人工島如伶仃洋上的“雙眸”,組成這雙眼睛的單元是120個巨型鋼圓筒。鋼圓筒直徑22米,最高度超過50米,重量超過500噸,體積接近于10層樓的高層建筑。7個月的時間,三航人實現“當年動工、當年成島”目標。
中秋佳節明月靜
海上捷報共潮生
9月12日,農歷中秋,正是親人團聚的快樂時光,而東人工島施工現場,正有條不紊進行著測量平臺的樁基打設。中秋之夜21 18,測量平臺所有樁基打設完成,為東人工島鋼圓筒振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迎接大型鋼圓筒振沉施工,項目部與施工單位加強溝通,整合資源,加大現場人員、設備的投入,協調施工船舶,抓緊一切時間做好各項前期準備工作。9月初順利完成擠密砂樁典型施工,9月中旬完成測量平臺建設,鋼圓筒振沉設備、起吊船舶于9月17日拋錨到位。
安全環保作依據
保證質量是根本
港珠澳大橋是連接兩岸三地的世界級跨海通道,舉世矚目,工程規模大,技術難度高,海上人工島又是整個大橋技術難點最大、環保要求高、工期最長的主體工程。為保證鋼圓筒振沉質量,項目部制定了嚴格的鋼圓筒振沉質量標準,對鋼圓筒垂直度、平面偏差、扭角等多項數據嚴格把關,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11月24日,東人工島鋼圓筒振沉連續4日以“一日雙筒”的速度推進。在鋼圓筒制作過程中,現場質量管理人員對鋼板質量、鋼圓筒長度、圓弧彎度、焊縫連接等進行全面控制,保證鋼圓筒制作符合標準。鋼圓筒運抵施工現場后,立刻檢查鋼圓筒在運輸過程中是否發生變形。
為了減少施工對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的影響,項目部提出“生態施工”理念,建立了HSE管理體系,施工作業前,項目部對作業的船舶和原料進行檢查,做到不把污染源帶入施工海域。施工過程中,在可視范圍內發現有白海豚出現的蹤跡,立刻放慢施工速度,減少噪音,不以犧牲環境、危害白海豚為代價推進施工進度,給白海豚一個安逸寧靜的生存環境。
項目部不斷加強內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保證體系,制定詳細的安全保證措施,對安全風險進行評估,制定安全事故應急處理預案,使安全生產處于受控狀態。以過程控制作為工程建設、項目質量控制的重點,建立質量管理體系,絕不為趕工期而忽視質量目標,嚴格按照施工規范和過程指導書組織施工,以質量指標作為考核的重要依據。
巨型圓筒入海底
技術保障作支撐
隨著東人工島鋼圓筒合龍的施工節點日益臨近,技術人員用他們的辛勤和汗水默默地為鋼圓筒振沉提供技術支撐。當東人工島施工大幕拉開后不久,鋼圓筒振沉施工進入硬土層區域。過硬的海底地質條件,復雜的水文條件,對鋼圓筒能否振沉至設計標高有很大影響,同時土層的變化可能造成鋼圓筒傾斜度加劇,影響后續副格的振沉施工。測量人員對施工區域進行了更為細致的勘查、測量,對東人工島的地質情況有了更清晰的了解,經過精密的內業計算,得到了精確數據。根據已有的技術資料和參數,全方位考慮制定更為詳盡的施工方案。同時與監理、設計單位多方溝通,交流經驗,相互探討,集思廣益,保證施工方案的切實可行。項目部運用模型試驗,對鋼圓筒振沉進行模擬,掌握施工過程中的施工技巧和節奏。同時在振沉過程中,實時監控鋼圓筒的姿態,每振沉半米即停錘調整,重新定位,保證垂直偏差控制在千分之一精度。
9月22日,東人工島首個鋼圓筒順利振沉,拉開了東人工島島體結構建設的施工大幕。9月26日首次完成“日沉雙筒”,10月10日至10月12日連續3日完成“日沉雙筒”,在11月25日第六船鋼圓筒振沉時創下“五日九筒”的施工新紀錄。每一個節點目標的完成,都傾注了員工要把大橋建設成品牌工程的心血。
多路并舉保進度
砂樁施工緊跟上
目前,東人工島共完成擠密砂樁施工1050根,施工進展順利。11月27日,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東人工島成功打設擠密砂樁45根,創下東人工島擠密砂樁施工的日施工紀錄。
擠密砂樁打設是島體形成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專業的打樁船舶才能完成,而此項技術在國內屬于空白領域。公司自主研發、自行設計、自行制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砂樁作業船舶,填補了國內空白。同時還研發了套管及管端結構、砂樁船專用GPS定位系統、砂料計量與輸送系統、砂面檢測儀、施工自動化系統和砂樁施工管理軟件等新型工藝,提高了砂樁船舶的應用性能,為砂樁船更好地投入施工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施工過程中,砂樁船采用GPS測量系統定位,確定船體在工程坐標系中的位置、方向和姿態。沉樁定位時定位人員只需密切觀察GPS系統,即可確定在沉設套管時樁位偏差。同時,在沉設過程中,可通過調節砂樁船壓艙水控制砂樁的垂直度,通過操作平臺可以控制整個擠密砂樁打設的全過程,整根砂樁打設過程一氣呵成,操作方便,功能齊全。
東人工島除鋼圓筒振沉、擠密砂樁打設外,副格振沉、塑料排水板打設、碎石拋填、寬榫槽灌漿、島內及筒內回填砂等多項施工項目已全面展開。項目部合理規劃現場施工布局,統籌規劃,協調現場船機設備,不斷優化施工工藝,加強資源投入,抓緊有利時機,果斷開展各項施工建設,保障各項施工順利展開。(黃 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