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港海滄港區12號液體化工碼頭工程,自開工以來,項目經理部就把降本增效的理念融入項目管理中,通過對施工工藝的不斷優化創新,增加企業效益。
項目部主要承擔碼頭、引橋、東泊位和南護岸四個單位工程,混凝土的需求量很大,僅主碼頭墩臺的方量就達2萬立方米,由于引橋設計的載重量僅8噸,泵車無法上橋,只能采用泵送管輸送混凝土。從地泵輸送到碼頭,最長有700米距離,經常造成堵管。而且在澆筑小型管墩時,由于墩臺間隔較大,泵送管必須不斷拆掉再接上,造成混凝土流失。經測算,損耗達600多立方米。為減少浪費,項目部根據施工現場情況,重新編制方案,經過與業主商討,最終決定采用汽車泵送的方式,不僅使混凝土輸送浪費現象得到控制,而且減少了人力,按照以前的輸送方法,澆注時還需專人負責抬管,每次澆砼后光是拆除清洗就要兩個小時,汽車泵送方法使用后,工效提高了近三分之一。
在砼澆筑施工中,項目部還采用細石砼、高效減水劑等提高砼的和易性,這一小改動不僅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混凝土的使用,而且大大降低了面層裂縫的可能。
設備的更換,選材的變動,帶來的是1+1>2的成效。現場施工受場地限制,無法一次性現澆大方量砼,項目部根據現場的施工能力,分層、分塊施工,提高了工作效率,減少了設備的投入。1至3號平臺碼頭共有12只130噸的靠船構件,按照原來的設計是與墩臺一起澆注,但在實際施工中,樁基與靠船構件位置間距較大,底模板支撐點少,如果沒有足夠的施工水位,現場澆注就存在安全隱患。項目部技術質量部門在認真研究圖紙和現場施工條件后,決定采用預制安裝工藝——在墩臺底層澆注砼達到強度后,將預制的靠船構件掛在底板上進行加固。這一技術上的改變不僅降低了施工難度,也提高了靠船構件的質量,大大縮短施工時間,降低了成本。
如今,主碼頭已經完成,東泊位也將完成施工,基本能實現今年8月30日竣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