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分公司用8個半月的時間,建造成江蘇省最大的散貨碼頭——連云港30萬噸礦石碼頭,為連云港躋身全國沿海億噸大港、深水大港立下了汗馬功勞,被當地政府授予“特殊貢獻獎。
30多年年來,江蘇分公司為連云港建造碼頭岸線40.6千米,萬噸級泊位32個,年設計吞吐能力超過4500萬噸以上,成了連云港開發建設中一支絕對的主力軍。
1977年7月,連云港三突堤東順岸碼頭宣布開工,標志著建設“東方大港”進入實質性階段。當時造價只有423萬元的碼頭工程,組織了300多人會戰,幾乎全部是靠人扛肩擔。東順岸泊位工作量只有980萬元,干了整整兩年。1987年8月,廟嶺二期工程開工,當初共有6個萬噸級泊位,一直到1991年結束,前后經歷了整整5年。
如今,當年的勞動車、攪拌機已銷聲匿跡,替代它們的是大型高架打樁船、大型拋填開底駁、400立方米攪拌船、每小時120立方米立式全自動攪拌樓、長臂泵車等現代水工施工裝備。連云港30萬噸級礦石碼頭,造價達4億多元,工期只有8個半月。
說起“西大堤第一爆”,三航人至今還津津樂道。1986年5月,攔海大堤——連云港西大堤,由江蘇分公司總承包,而地基軟弱、淤泥無法處理的技術難題一直困擾著幾代建港人。分公司成立了爆破擠淤施工攻關小組,經過專家們反復研究攻關,“爆破擠淤裝藥”技術,在外海大規模工程應用成為現實。1986年8月10日,連云港西大堤首次爆破擠淤成功,在連云港水工建設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分公司又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不斷創新完善,研制了新型“布藥機”,并把“貯能藥包”技術成功運用于爆破擠淤施工,大大增強了爆破能量,“貯能藥包”技術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
連云港建港30多年的歷程,也是分公司科技水平不斷提升跨越的歷程。1987年8月,在連云港廟嶺二期木材碼頭,一根35米長的大直徑管樁深深扎入連云港港口地基,翻開了江蘇分公司在水工領域和科技領域新的一頁。它的承載能力、抗彎強度、防腐蝕等良好性能獨樹一幟,也使分公司在連云港和深圳地區水工處于優勢地位。分公司又著手進行大管樁的結構更新和工藝改造,性能和質量有了新的突破,研制出大管樁與鋼管樁等多種組合型號,充分發揮了各種樁型的特長。后來又攻克了大管樁嵌巖、錨巖施工技術,大大拓寬了大管樁應用范圍。目前生產的大管樁已經廣泛應用于100多座碼頭和橋梁工程,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接連完成了連云港筒倉滑模氣密性攻關、雙回轉套管鉆機、大型沉箱氣囊搬運工藝、48米大跨度屋架整體頂升安裝工藝、GPS遠距離定位打樁、控制碼頭表層混凝土裂縫等30多項施工工藝和許多技術攻關項目。
江蘇分公司30多年傾心建港之路,依靠的是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近5年來,分公司向各大院校招收大中專學畢業生200多人,實現人才向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轉變,通過“項目與人才互動”機制,有計劃、有步驟地“壓擔子”、“當助理”等方式,使一大批青年人才脫穎而出,為分公司推行精細化管理、目標管理奠定了良好人才基礎,重點工程建設人才輩出,已成為江蘇分公司叱咤市場的一張新名片。(朱永平 張 梅 王麗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