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原三航局黨委副書記、八路軍老戰士、離休老干部梁克舉的家,家具簡單整潔,幾瓶白菊花靜靜地襯托著老人的遺像。落地玻璃窗前的大寫字臺上有家人這幾天陸陸續續整理出來的老人用心收藏的家庭資料,其中一頁記錄了梁克舉家成立的社會援助基金情況。
接待記者的是梁家兩位女兒,溫柔淡定飽含張力的大姐梁海燕和能干開朗充滿活力的小妹梁曉燕,她們倆也是梁家基金的重要參與者。據她們倆介紹,梁家的鄉村貧困代課教師援助基金已經成立10年了,名叫“舉力基金”,這包含著梁克舉和他夫人胡力的名字,同時蘊含著這個基金是舉全家之力的深意。
最初關注到鄉村代課教師們窘迫現狀的是曾參與慈善事業的小女兒梁曉燕,她把工作中走訪到的鄉村教師的情況告訴母親胡力。當聽到代課教師月收入僅200元,胡力留下深深的嘆息……原本只是母女間的日常閑話,沒想到在當過鄉村教師的胡力心里,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基金成立是在胡力去世后的2007年。在子女們看來,梁克舉和胡力真可謂是一對有傳奇故事的老人,他們心意相通、三觀相合、相互尊重。梁克舉在家庭會議上提出,他將把她們母親胡力的撫恤金捐獻出來,再湊上一筆費用,成立一個鄉村貧困代課教師救濟基金,專門資助貧困地區的鄉村代課教師。“你媽媽當了一輩子老師,她會同意我這個決定的。”此言一出,深受父母言行影響的4個子女無一反對,并一同參與到基金的創建中去。
梁克舉給基金起名“舉力基金”,全家每年投入援助基金數萬元。到目前為止,連續5年以上收到該項基金援助的貧困鄉村代課教師達16人,這些教師雖然不知道這是梁家的捐助,但收到基金資助后,會寫信給基金會表示感謝。
2017年春節,92歲的梁克舉詢問梁曉燕今年的基金費用是不是已經繳了,得到肯定答案后,老人又想了想說:“好像沒有,我記得這事,快,你到銀行去取錢,幫我交去。”老人催著女兒去銀行取錢。“這個基金在父親心里分量很重,每年,他都會主動詢問我是否該交錢到基金去了,其實,今年他已早早在元旦就交了錢。”為了讓老人放心,梁曉燕只能再跑了一趟銀行,并拿著基金繳費收據交給父親,作為提醒。
當記者詢問梁克舉老人去世后基金是否會延續,大女兒梁海燕語調加重了,“當然!當然!這是我父母善良心愿的結晶,我們當然要繼續下去。”在梁家兄弟姐妹們眼里,“舉力基金”是他們良好家風的傳承,將會讓它永遠存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