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公司物資管理部總經理的文件夾,可以清晰地看到17家建筑行業外加劑生產廠家的名冊,這是公司物資管理部花了2年多時間進行審核后整理而成的。這份外加劑供應商“短名單”,也成為公司物資管理的亮點,在中國交建近日召開的專題會議上作為經驗介紹。
由于外加劑供應商的準入門檻低,導致魚龍混雜、產品質量不穩定,因外加劑質量引起的混凝土質量事故也屢見不鮮。公司物資管理部從源頭抓起,精心選擇優質供應商,解決供應商低價中標、高價結算的不合理現狀,從而保證了材料質量,達到降低采購成本的目的。2014年8月,公司物資管理部和科技部組成工作小組,歷時半年多,對外加劑供應商進行投標資格審查及現場核查,制定了供應商資格準入條件。
對各單位推薦的長期合作、值得信賴的20多家供應商進行分析調研,通過資質初審后,工作小組分3組奔赴全國各地,對15家廠家進行現場實地考察,從生產條件、研發能力、產品種類、誠信證明、質保體系、產能條件等各方面核實廠家資格。其中有2家供銷商與公司合作的時間不短,信譽也可信,但他們卻遲遲拿不出完整的材料證明自己的身份,最終被淘汰出局。這看似有點殘酷,但也顯示了公司在審核過程中的嚴格。2015年初,13家合格供應商列入投標資格名單。
隨著“短名單”產生的同時,物資管理部制定下發了《合格外加劑供應商投標資格名單使用管理規定》。規定明確:從2015年上半年開始執行性價比招標,不僅比價格,還要通過試驗室驗證檢測;外加劑采購統一在公司二級平臺作邀請招標;由物資管理部、科技部對評標、定標、試驗全過程進行監督。
對比以往的外加劑招標模式,新規引入了“百公斤膠凝材料中外加劑總成本”的概念。過去招標僅需投標人報單價,公司按照低價中標的原則選擇。這給一些“頭腦靈光”的供應商在外加劑摻量上有了動手腳的機會,中標價貌似是最低的,可外加摻量卻翻了別人一倍,采購總成本不降反升?,F在明確要求投標人對單價和摻量同時填報,評標價排序根據兩者乘積數(即百公斤膠凝材料中)外加劑總成本來排序,而且招標文件中也明確:根據投標人填報的外加劑摻量,結算時超出的摻量由供應商自己承擔。
起初,一些與公司有較長時間合作的供貨商反應強烈。如與交建分公司高橋預制廠合作多年的一家跨國供應商,“瞄準”公司強調產品質量的要求,不肯在價格上讓步。新規實施后,聞風而來的11家合格供應商參加招標。面對眾多的競爭對手,這家供應商第一次主動提出,產品單價下降20%。
物資管理部的兩記“重拳”打到了實處,規范了企業外加劑采購管理,降低了成本,材料品質也有了保證。對此,質量部門普遍反映,實行合格外加劑供應商投標資格名單管理以來,混凝土外加劑質量始終保持穩定受控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