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早晨7點20分,經過26個小時鏖戰后,中交聯合體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經理林鳴宣布:“海底隧道首節曲線段沉管E33節與東人工島成功對接。” 經測量,沉管軸線、標高、縱坡完全滿足設計標準。二公司港珠澳大橋經理部為一舉完成這“深海之吻”,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為做好沉管與東人工島暗埋段對接準備,經理部從2015年8月2日開始,用了431天時間,先后完成了現澆暗埋段鋼封門安裝、島內護坡開挖、島內回水、鋼圓筒及副格內開挖和拆除及鋼帽安裝、基槽二片石拋填夯平、邊坡和擋浪塊基礎拋石、擋浪塊預制安裝等各項對接準備工作。
現澆暗埋段鋼封門的安裝是島隧結合部施工的重點難點之一。由于要承受17米深的海水壓力,鋼封門在安裝過程中對焊縫的水密性要求極高。為確保鋼封門止水效果,經理部采用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工藝,嚴格控制鋼封門的變形度,對迎水面焊縫采用100%磁粉檢測、超聲波探傷和抽真空檢查。安裝完成后,用高壓水對鋼封門的接縫處進行壓力噴水試驗,使鋼封門水密性達到規范要求,真正做到了“滴水不漏”。
水密性難題解決后,還得克服“挑流效應”。E33節沉管安放位于東人工島島頭區,流動的海水經過人工島時受到阻擋,水會從島頭兩端分流出來,因此島頭的海流特別集中,水文條件特別復雜,形成了“挑流效應”。經理部在島隧結合部安裝了28塊擋浪塊,形成南北兩條導流堤,有效減緩了海水的流速,解決了“挑流效應”帶來的難題。
面對沉管對接這一非常重要的節點,經理部開展了東人工島島隧結合部隧道基礎及防護結構施工專項勞動競賽進行技術攻關,成功克服了陸域深層開挖難、施工效率低等困難,滿足了工期要求。
10月7日早晨5點30分,長135米的E33節沉管從桂山島出塢, 13艘大馬力拖輪經過8個多小時的拖航將沉管運抵沉放區,在完成千斤頂拉合、水力壓接后,沉管與東人工島暗埋段成功對接。這不僅拉開了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曲線段沉管自東向西安裝的序幕,也為東人工島島隧結合部減載沉箱、現澆擋浪墻、扭工字塊安裝等結構施工創造了作業條件,為加速推進東人工島施工起到了關鍵作用。(錢仕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