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差最后5米、3米、1米、0.5米、船舶到達預定位置。”在響水海上風電風機安裝現場,公司今年4月投入使用的國內最先進的自升式風電安裝船“風華號”的操縱室里,40歲的大副蘇傳堂雙眼緊緊盯著顯示器,緊皺的眉頭微微舒展開來,“好!定位成功!”此時,距離前一個塔筒安裝結束、整船移位至500米開外的另一個安裝位,才花了半個多小時的時間。“經歷了平海灣風電安裝的磨合,再到響水風電的適應,人船之間越來越默契啦,你看移位速度更快了”,蘇傳堂和操作員三副劉德勛都笑了。
讓在動力船上工作了半輩子的蘇傳堂驚嘆的是“風華號”船集大型設備吊裝、風電施工打樁、安裝于一體,裝載和起重能力十分強勁。這是公司為海上風電安裝量身定制的專業施工平臺船,船體型長81.6米,型寬40.8米,型深7.2米,是三航人占領風電安裝市場的“神器”,成為目前國內海上風電安裝的“航母”。
說它神,說它與眾不同,在蘇傳堂看來,最明顯的體現在“風華號”船自航能力和指哪兒打哪兒的DP1動力定位系統的完美結合。以往的起重船大都沒有自航能力,移動靠拖輪,像“風華號”船這樣的噸位起碼得配2艘拖輪,定位是依靠甲板絞車拋錨完成移船,一切就緒,需五六個小時。這就不難解釋,在平海灣風電場其他單位的同類型不具備動力定位的起重船,一個半月只安裝了2臺風機。可“風華號”船出馬,效果遠遠不止于此,在平海灣海上風機安裝時,“風華號”船在2個多月的時間里完成8臺5兆瓦的風機安裝,讓業主和風機廠家都激動不已,連呼“神速”。DP1定位系統就像“風華號”船的眼,定位十分精準,誤差僅0.1米,加上自航能力,這給“風華號”船進出風機樁位帶來便捷和安全。于是出現了文章開頭描述的半小時順利移位500米精準定位的驚人速度。在船員們看來,茫茫的海上風電場,就沒有“風華號”船去不了的地方,想去哪兒,“一拔腿”就到了。
如果說,快速定位和自航只是“風華號”船的行動能力,那么擁有兩臺單邊繞樁式起重機,最大起重(單機)1000噸可謂是“風華號”船作業的核心優勢。在船舶同一側的兩臺吊機能夠實現抬吊作業讓行家里手眼前一亮。以往靠單臺吊機起吊管狀的塔筒,二三十米長的塔筒總有一端會與船舶甲板親密接觸,有時候還會產生磨損??墒?ldquo;風華號”船的兩臺吊機相距60米,一前一后同時發力,四五十噸的塔筒、100多噸的風機葉輪,“它輕輕地一吊就起來”,大大增加了安全系數。尤其是起吊直徑達到128米的3片風葉,就好像三個指頭捏田螺——十拿九穩。
“風華號”船懷揣的另一個“獨門神功”是支撐船體4條80米長的圓柱形樁腿,可謂全船的“定海神針”,單腿最大提升力3500噸,最大支撐力7000噸,有它們深插海底的助力,哪怕施工海域風力達到七八級,“風華號”船也能不受干擾、穩如泰山地進行24小時施工。這在以往,但凡出現小的涌浪,起重船就搖晃得不行,更別談作業了。除了穩定船體,“定海神針”的另一項技能是能抬高船體,如果起吊物需要吊高超過“風華號”船自身90米的起吊高度,4條樁腿可以運用國內最先進、額定載荷最大的液壓式升降系統,控制船體平臺升降,起吊高度再增高40米不是難題。船長徐斌笑言:“現在最大的遺憾就是在兩個風電機場施工都只需要起吊八九十米,王牌技能還沒能展示,船員們都盼望著早日用上這項王牌殺。”
海上風電是近年來興起的重要清潔能源,通常風電場位于風力較大的遠海,再加上海上氣候變化異常,因此對風電安裝船要求甚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多項領先技能加特長的“風華號”船適合在深海區作業,可在水深40米以內的泥砂質海域施工,能有效抵御惡劣的天氣海況,“風華號”船投入使用半年來,使用效果良好。(記者 陳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