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中交三航局江蘇分公司惠州海上風電項目部第10個四樁導管架基礎沉樁工作順利完成,標志著該項目創造了23天內完成6個機位四樁導管架基礎沉樁的施工記錄。
因風場減容和合同調整,項目部共需負責13個四樁導管架沉樁施工和20臺風機導管架安裝工作。項目風場位于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港口鎮附近海域,場址面積約64平方千米,水深在30至43米之間,距離陸地最近約25千米,淤泥土層厚,且施工場址位于無掩護的海域,受天氣影響大,對沉樁施工要求較高。
受今年“搶裝潮”影響,項目施工主力船舶始終不能確定。為確保完成業主的并網發電目標,項目團隊主動出擊,精準發力,積極聯系市場上可用的船機資源,“見縫插針”把握每一次協商機會。
8月17日,隨著液壓錘一聲巨響,項目部正式拉開全面復工的序幕。項目經理曹寶勇在施工前動員大會上強調:“復工后的第1個機位施工,我們要在總結應用以往沉樁施工經驗的基礎上,按照作業指導書安全有序進行,一定不能冒進!”雖然工期緊張,但是曹寶勇還是按耐住心中的不甘和沖動,要求施工人員確保每一個機位的施工安全、質量高效,并通過科學、合理的施工工藝創新來提升工效,搶回施工工期。
因項目施工海域水深可達43米,是我國國內水深最深的風電海域之一,鋼管樁樁頂位于水下35米左右,而項目使用的國內液壓錘無法下水,這給工程施工又增加了一道難題。項目部結合施工實際,積極與專業單位研討攻關,經過反復試驗模擬,設計并應用了長達50.7米長的國內最長送樁器。解決國內液壓錘無法入水的問題的同時,利用送樁器作為標尺測量水下樁身,大大減少水下樁樁頂標高測量的誤差。
項目部為克服以往項目水下液壓千斤頂調節操作難、測量人員校核檢查工作量大、工效低等難點,在充分研究討論和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選擇了千斤頂粗定位、水下剛性導向筒精準控制的雙重保障工藝。最終這項工藝在復工后首機位成功應用,各樁實測垂直度達到1‰以內,保證了項目工程樁沉樁垂直度偏差不大于3‰的嚴要求和兩樁平面距離相對誤差不超過30毫米的高標準。同時,項目還通過優化改進鋼管樁翻身工藝,最終將工效從4天/機位提升至2天/機位(船舶移位時間不算),為全面完成業主下達的目標任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面對惡劣的海況和高強度的工作節奏,黨支部號召黨員干部帶頭沖鋒在施工一線,迎難而上,發揚不畏艱苦、攻堅克難的精神,堅決打贏這場海上攻堅戰,讓黨旗在南海上飄揚。為確?,F場生產順利進行,支部“雙管齊下”,一方面深入一線了解和把握職工思想動態及生活需求,幫助解決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難,全力做好一線人員的后勤保障工作;另一方面配合施工,做好船機資源協調配合工作,充分調動和發揮現場船舶的工作積極性,確保各個工作面施工工效最大化。
該項目建成后將對粵港澳大灣區清潔能源的開發和優化電力供應結構、助推經濟綠色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在接下來的建設中,項目部將繼續發揚拼搏進取精神,高質量推進工程建設,確保達到2021年底并網發電的要求,實現整體投產的發電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