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中國網報道三航局“三航翔安”起重船的智能化建造亮點——
水天交融的長江口岸,一艘藍白相間的巨輪在陽光的照耀下鮮艷奪目。遠遠望去,172米長的起重臂宛如一條鋼鐵鑄就的巨龍之臂,從船艉向天空伸展。兩個醒目的“十”字狀吊鉤像鋼鐵巨龍的利爪,高懸???,威武十足。這是剛交付的“三航翔安”起重船。
中交三航局自主設計并建造的“三航翔安”,船長178米、型寬48米,型深13.5米,主鉤起重能力可達5000噸,是國內單臂架起吊能力最大、起吊高度最高,且為首艘具有DP動力定位作業能力的扒桿式起重船。“該船自主研發了眾多國內先進的信息化、智能化、綠色化技術,能夠滿足深遠海一體化海上風電施工作業、大型海上構件安裝的需求,大幅提升了我國海上風電施工作業能力?!敝薪蝗骄至疚镌O部經理熊漢東介紹道。
船舶智能化、綠色化是當前海洋裝備產業升級的方向。因此,“在‘三航翔安’”建造前,我們就堅持“新船型、新技術、新理念”理念,提前構建船舶輔助駕駛、智能機艙、能耗監測等系列智能系統藍圖,為船舶實現信息化轉型、智能制造及綠色低碳發展奠定了基礎?!毙軡h東說道。
“三航翔安”起重船吊幅最寬109米,起吊高度可達甲板上150米,相當于51層樓的高度。起重作業時,需要利用壓載水來平衡船體重量、穩定船舶姿態以及控制船舶的排水量。因此,高效精準的壓載水系統對船舶的安全和穩定至關重要。常規的壓載水系統需要船員計算、配載及手動調節,但船員在操作過程中容易受視野盲區、經驗不足等人為因素的影響,導致起重作業工作效率低且潛藏安全風險?!按蟿撔麓钶d的壓載水系統配有智能化裝載計算機軟件,就像給船舶裝上一個充滿智慧的大腦,能保證船舶安全配載方案最優,同時減少油耗?!贝氨O造組組長潘訓強說道。
為了將“三航翔安”的功效充分發揮出來,項目團隊提出研發船舶起重作業前壓載系統預壓載功能的想法。“如果我們能在常規的壓載系統增加預壓載功能,實現操作人員在系統中輸入被吊物的重量、重心以及臂架扒桿角度等關鍵信息,裝載計算機軟件便可自動計算出預配載方案,那起重作業的效率和安全性不就大大提高了么?”潘訓強說道。
于是,在沒有現成技術可以借鑒的情況下,項目團隊開始了從零到一的艱難探索。由于手中可參考資料有限,團隊人員只能四處向國內外知名裝載計算機廠家請教,再反復研究搜集而來的100余冊技術規格書,并對船舶安全裝載的排水量、重心、浮態參數、船舶穩性以及縱向強度的剪力、彎矩分布結果等進行反復分析、計算和驗證。
最終,經過數月的努力,項目團隊成功與中船七〇八研究院一起研發出智能化裝載輔助決策軟件。該軟件不僅可以根據操作人員輸入的起重工況,第一時間計算出預配載方案,還能實時監控艙室液位數據變動情況,進行壓載水自動壓排載動作。當艙室液位達到預配載量時,相應閥門與泵會自動關閉,確保船體作業過程的浮態、穩性及總縱強度始終處于安全狀態。
除了智能化裝載計算機軟件,“三航翔安”創新還有很多,扒桿起重船銅排節點紅外溫度探測裝置也是創新之一。由于扒桿起重船上電氣設備數量眾多、種類各異,電網負荷大且不穩定,需要通過實時監測銅排節點的溫度以確保電網系統穩定運行。為此,項目團隊為“三航翔安”量身研發了銅排節點紅外溫度探測裝置,不僅能夠解決銅排節點安全測溫、實時測溫及精準測溫問題,還能實時把連接器中每項溫度數據上傳后臺,實行報警信息、數據幀存儲,為扒桿起重船的健康運行、故障預測與診斷提供了重要依據。
“三航翔安”建造以來,項目團隊始終堅持創新是引領團隊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的第一動力,大膽運用先進材料技術與智能制造技術,實現多項技術首創革新。其中銅排紅外探測系統、智慧型馬達監控系統、鋼絲繩測量隨動裝置、大型起重船壓載水調載方法系統等8項技術成功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如今,這艘滿載科研碩果的“風電利器”蓄勢啟航,在浙江蒼南海上風電場為國家綠色能源轉型升級及“雙碳”目標的實現貢獻著三航力量。
來源:六公司
撰稿:鄭思婕